电子报
电子报

世界读书日, 唯有书香能致远





在历史文明的发展和传承中, 书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月 23 日, 我们迎来了第 24 个 “世界读书日” 。随着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娱乐方式的日渐丰富, 我校师生的阅读情况究竟如何?大家在阅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近年来, 为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 我校图书馆每年都开展读书月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的成效如何?对同学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记者调查: 校园里的阅读什么样?

第 16 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7 本、电子书阅读量为 3.32 本,手机和互联网成为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 纸质书和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

针对我校的阅读情况, 记者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仅有近三成的同学平时有阅读的习惯, 他们几乎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来读书, 且对读书的兴趣较大;而有近六成的同学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他们表示有时间就读, 没时间就不读; 有近五成的同学在平时几乎不读书, 甚至从来不主动阅读。

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 和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不同, 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仍然会选择阅读纸质书, 且更倾向于自己花钱购买图书, 大部分人认为网络仅仅是一种载体, 不能依赖网络进行阅读。

在阅读态度方面, 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有64.7%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 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但是对于大学的阅读氛围, 仅有高达 80.7%的同学认为周围的阅读氛围不好, 身边喜欢阅读的人很少。

对于阅读方法的选择,有 53%的同学都能做到精读, 并且有 44.4%的同学都认为有必要找有经验的老师帮助自己挑选适合自己的图书。

对于图书种类的选择上, 排在前三名最受欢迎的图书类型是文学名著、 休闲娱乐和历史传记。

移动时代的阅读, 我们如何选择?

根据网络问卷所发现的问题, 记者对我校的师生进行了大面积采访, 对学生在使用何种媒介阅读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大学生仍会坚持阅读纸质书。

图书馆连续两年的借阅之星魏仕俊同学全年共借书 500 余本, 在被问及选择纸质书而不是电子书的原因时, 他直言: 读电子书伤眼睛, 按键不易重复翻读, 阅读手感差。美术学院的马建教授建议大学生应多读纸质书, 纸质书经过校对等多重步骤得以出版, 电子书发行的量和南校区速度都很快, 缺少质量监控。在说到读纸质书的好处时, 南校区图书馆借阅处的刘英老师认为读纸质书可以提高我们的专心程度, 从中受益更大。

虽然仍有很多同学选择纸质书,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阅读电子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同样, 也有老师认为, 电子书的优势不容忽视。美术学院的王也夫老师说, 电子书和纸质书只是需求的不同选择而已。如果是出于保护我们眼睛, 有利于身体健康, 当然是纸质版的好处多。 但电子书的便捷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内容上二者也并无差别, 所以读电子书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对知识的摄取。

在问卷调查中, 只有 34.85%的学生经常读书, 这个比例确实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 记者采访了一部分师生。马克思主义学院丁立卿副教授就这个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今天的社会中, 这种读书少的现象不只存在于大学生中, 整个社会经常读书的人也很少。如果就整个社会而言, 出现读书少的现象, 原因比较复杂。 今天人们可以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 不再单一依赖读书来获取信息。同时, 社会发展出现的浮躁情绪也影响着人们养成读书的习惯。 这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 当然, 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我看来, 今天的大学生不懂得为什么学习, 这直接导致乐于读书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

“只有不断通过阅读, 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丰富文化知识, 拓宽人生视野, 才能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 ‘三观’ 。”图书馆业务部主任陈朝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大学生读书的 “功利性” , 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及考研压力的增大,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状况是大学生纸质书籍阅读量少, 所读的纸质书籍更多集中于课本,来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也多于阅读的学生。 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在应付学校考试、 考证、 考研、 社会实践等以缓解就业压力,而无暇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来丰盈自己的阅读生活,但是进入大学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工作为了考研, 更多的是丰富自己。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很多同学觉得校园中读书的氛围不好。播音专业2017 级的陈琪天同学说: “我们专业的实践性较强, 平时训练占去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所以留给读书, 尤其是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少。但不得不承认, 周围的同学大都没有读书的习惯, 同学间没有行成读书的风气。”医学检验专业2017 级的柯慧灵同学说: “能感觉到学校开展了很多有关读书的活动, 我也参加了很多, 确实会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但是我总是三分钟热度, 坚持不下来, 希望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 不断地激励我吧。” 对于读书的意义, 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会计专业 2018 级王艺霖同学认为读书可以修身养性, 他说: “与别人交谈的时候, 交流表达很重要。若是读了好多书, 必定谈吐不凡, 也自会引来志同道合的朋友。 书可以明智, 睿智的人并非天生聪颖, 而是通过读书经过岁月的沉淀, 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其实通过这些回答, 我们不难发现, 大多数同学都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也表示认可, 但就自身而言, 还是没有养成阅读的日常习惯。

阅读推广: 图书馆在行动

大学的魅力之一, 在于有一个被誉为知识殿堂的图书馆。谈到同学们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 刘英老师介绍说, 南校区前些年年借阅量 5 万到 6 万册, 近几年仅有3 万册左右。 她总结了借阅量减少的原因: “由于阅读方式的增多, 途径增多, 不一定非到图书馆供阅; 加之人们生活条件变好, 所以大家可能选择自己购买图书, 但也不排除图书馆的图书更新速度较慢, 有些书在图书馆中借不到。 ” 在统计图书借阅情况时, 记者发现小说类的图书借阅数量高居榜首,同学们对专业类的书籍借阅量相对较少。

近些年, 全国一直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我校图书馆每年都会开展 4 · 23 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读书月系列活动, 包括 “北华人书单” 好书推荐活动、 “读秀杯” 信息检索大赛、 读书沙龙阅读分享活动等, 借此来营造一个爱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的良好校园氛围。

在今年的读书月系列活动中,我校图书馆开展了“书香大使” 招募活动,向读者推荐最畅销的50 本图书等活动。在阅读推广工作中, 涌现出一批默默奉献的学生代表, 研究生魏仕俊、 徐健被聘任为2019 年度北华大学 “阅读推广人” , 他们是阅读的阐释者、 选择者和陪伴者。北华大学图书馆志愿者协会也在公众号上开办了“求知馆” 的项目, 目的就是为了给同学们推荐更多的好书。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志愿者们组织同学们在QQ 群中一起读书,每周都有同学带领大家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 并且充分利用线上的便利性, 利用直播的方式与大家进行图书的交流。 这些创新的读书方式, 丰富着同学们的读书方法。

刘英老师表示:图书馆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难找的书帮忙找, 没有纸质书的, 在数据库中帮忙找电子书, 还有专业书籍、 文献的个性化查找以及图书的推荐等。学校各方面不断努力,就是为了给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阅读条件, 营造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 有关部门会尽力协调。

阅读解惑: “借阅之星” 来支招

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结果中, 记者发现每个人对阅读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其实不管是哪种方式, 只要达到自己阅读的初衷就够了。 ” 但是, 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那么怎样去读好一本书呢?

连续 4 年被评为 “借阅之星” 的魏仕俊同学将读书方法分为四种: 即精读、 泛读、 挑读和翻读, 这四种方法对应着不同阅读深度, 从个人出发, 对不同的书籍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 与专业相关的书, 和自己感兴趣的书要做到精读, 要反复读, 及时做好读书笔记。 通过泛读可以扩大自己的读书面,也就是所谓的博览群书。找一本书中与自己相关的进行挑读, 通过翻读对读书有个快速的了解, 建立知识库, 方便以后取用。 对于书籍的选择, 同样是 “借阅之星” 的师范英语专业 2016 级黄春强同学这样说道: “我们要善于择书,不要人云亦云,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要多读经过时间检验和洗涤的书。当然, 尽信书则无书! 书中的观点有的也需要验证和检验,要带着辩证思维去看书。”

现在, 更多人因为时间等种种原因, 只是阅读课本或者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书, “功利性”确实存在,但当你带着自己的目的去阅读时, 会不可避免地失去书中其他方面的闪光点。 图书馆志愿者协会主席张宏远同学也呼吁大家: 阅读的目的性, 是为了自身的提高, 而不是功利化。 我们要明晰读书的意义, 是为了提升自己, 享受读书的过程, 不要把成功当作自己的目标。虽然没有功利性,但读书给我们的却是更多的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是金钱也买不来的。这些看似不能用功利去衡量的东西, 却恰恰是我们急需而求不得的。 的确, 当我们端正了读书的态度时, 我们或许能更加直接的接受到书籍的滋养。

采访中,很多同学都提到周围的读书风气并不好,网络、 各种电子设备以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项目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 不少同学说自己对读书提不起兴趣。对此,魏仕俊同学说: “其实读书是很有趣的,我之所以读那么多书, 依然兴趣使然,书中的美好不仅仅有情节、 有思想,就连每个文字都有它的美, 当我们真正对读书产生兴趣时, 也就不存在外界的干扰了。”

谈起读书方法, 几位老师和同学都提起著名学者胡适的见解。胡适曾说过自己读书方法有两大原则: 一是精, 二是博。关于精, 他认为要做到 “四到” : “眼到” “口到” “心到” “手到” 。前两点是基础的,后两点中的“心到” 是指读书时要多加思考; “手到” 便是需要我们动动手做笔记, 做摘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15%的同学能够做到阅读时做批注、 做笔记, 但在对老师以及常年阅读的人进行采访时, 发现大家都把能够及时做笔记视为能够读好一本书的重要环节,及时把书中的精华、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日后翻阅起来, 就能快速地掌握曾经看的书中的一些想法和要点了。 “胡适所主张的博, 显而易见是指要博览群书,广泛地阅读书籍,扩大知识面。” 一位同学这样表示。

刘英老师表示, 要读各种经典书籍, 多读, 重复读,学会博览群书。问卷调查显示, 大多数同学都能认同这一点, 认为可以多读一些书, 以一本书为中心主题, 阅读这一系列的书籍, 来拓宽知识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对个人乃至全人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全民阅读的大时代, 我们要积极响应学校、 国家的号召, 携起手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风气。在这个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共同感受阅读的力量, 体会阅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本文图片由陈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