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农耕传承育新人 乡村振兴谱新篇
第四届“农耕文化节”活动剪影


  校党委书记江春致开幕词,并向参加文化节的各界朋友和中小学师生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庄严雄浑的雅乐声中,身穿汉服的学子,铿锵有力地恭读祭文,颂扬炎帝开启文明、奠基华夏的丰功伟绩。

  前来参加体验的小学生在我校同学指导下用树叶做创意标本。

  近距离探索分子世界的奥秘,中小学

  生在理学院学生指导下搭建分子模型

  前来体验的中小学生利用废弃的牛

  仔布制作创意花朵

  学生在向市民讲解用稻草制作各种模型

  精准扶贫展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大

  畈村特色农副产品吸引不少市民购买。

制作“捕梦网”,尽情享受制作的乐趣

全家出动来过节:小朋友蔬菜上作画

4月20日,伴随着“农业范儿”十足的文艺表演,我校农耕文化节在校西区文化广场精彩开幕。自2016年起,我校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农耕文化节,目前已成为我校的经典文化品牌和一张靓丽的宣传推广名片。

本届农耕文化节,共布置了农耕文化展示区、节目表演区、农耕活动体验区、农趣活动体验区4个主题区,34个展位。“牧民风情”、“多肉大联欢”、“耕耘舌尖上的安全”、“和彩蚕相遇在春天”、“水中秘境”、“科技风暴,从“‘新’”出发等多个展示体验活动,既可以了解从古到今的农耕工具,也可以动手制作农具模型;既可以感受传统农耕的智慧与技艺传承,也可以体验信息环境下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即可以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世界,也可以领略变化莫测的土壤世界;既可以近距离探索分子世界的奥秘,也可以尽情享受水中秘境的乐趣。

备受青睐还要数农趣运动会,“米粒大冒险”“颗粒归仓”“农语大家猜”“百尺‘竿’头”等精彩纷呈的节目为参与活动的市民和少年儿童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游园氛围,也将现场的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多角度感知千年农耕文化。吴山铁字、吴氏船模、庐州木雕、内画、庐阳棕编、麦秆画……江淮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也让市民们挪不开脚步,进一步领略到安徽浓厚的文化气息。

举办期间,学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打开神秘的大门,对市民开放。除了可以掌握干茶分类、茶叶保鲜、茶与健康等的权威性知识,市民还可以亲身体验茶与现代科技的高效融合,手工炒制茶叶,观看茶艺表演,体验茶事活动,感受茶文化的无穷魅力。“AND水族文化”“青联壹品”“源麦精酿”“七彩桑田”“尚昆良品昆虫文化”等24个创业团队,也在文化节闪亮登场,是该校大学生“创客“们创新创业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

在展区内,除了能看到各种古老传统的技艺之外,精准扶贫窗口同样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里集中展示了我校对口帮扶大畈村、吴寨村两个贫困村的自然资源、村情村貌和特色项目,以及大畈村特色农副产品。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认知,对现代生产生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举办农耕文化节,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展现学校办学特色,强化文化育人效果,引导广大学子牢记“三农”使命,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