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家国情怀筑梦科学我校优秀博士生张润楠和他的科研故事


张润楠

张润楠在实验室


  □本报学生记者贺梦哲 郭宏宇
  张润楠是我校化工学院2014级的博士生,他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天大化工学院姜忠义教授,从事膜技术用于水资源可持续净化方面的研究。这位众人眼中的风云人物,已将科研融入了自己的成长与成材。
  科研之路 始于化学从南开到天大,从化学到化工,从基础到应用,这条由理入工的科研之路,张润楠一直走得有条不紊。
  当谈到高考后专业的选择时,他笑着说,自己也并非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规划,只是从小到大一直对自然科学感兴趣,高中时也参加过化学竞赛,所以便选择了这个专业。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地对这个领域越来越了解,也觉得这条路值得一直走下去。科研观念 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做高水平的前瞻性科学研究;“立地”则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要做真正“顶天”又能“立地”的科研,就必须做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
  因此,张润楠不仅仅是埋头于在实验室里的研究者,更是走到边疆、海边的实践者。在新疆,他参与优化中石油百万吨乙烯污水处理系统,节约成本近400万/年;在渤海,他参与中石油首个海水淡化技术开发项目,建成50吨/天中试平台,弥补行业巨擘技术空白。
  从本科三年级进实验室到现在,他的科研经历已经有8年之久。做科研其实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的,每天重复的工作,经常会遇到失败,必须耐得起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说到底,张润楠是真心喜欢这个领域的,所以即使在探索之路上遇到再多的挫折瓶颈,他也总能用耐心、恒心或者“不甘心”,去披荆斩棘、不断前进。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张润楠自己对科研工作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做科研于他而言,不仅是在一步步实现小时候“要当科学家”的梦想,更是承担着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如今,世界各国在前沿领域的研究竞争激烈,每当在做课题时突破了一些瓶颈,张润楠都会涌现出为国争光的自豪感。
  张润楠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一区Top期刊3篇,二区3篇,影响因子加和63.207),EI论文28篇,会议论文1篇。第一作者论文已被Science、AdvancedMaterials等期刊引用120次。以第二作者和其他身份发表SCI论文25篇,影响因子加和140.153,总被引次数498次。他参与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8项,撰写材料35万余字,总经费近1亿2000万元。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科技部创新团队、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及材料撰写工作。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学生科学奖”等多项荣誉。
  一路成长 感激无数张润楠说感谢大三时将自己带进实验室的师兄,8当时他像很多人一样对未来很迷茫,在师兄的推荐下走进了实验室,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慢慢地喜欢上在实验室的日子,明确了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
  他说感谢导师姜忠义老师在自己纠结迷茫之际的开导与指点。在硕转博之前,导师为他详细地分析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问题,自己本身的特质以及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让他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也坚定了自己做科研的信心。张润楠说导师就是他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没有导师就成就不了如今的他。
  全面发展 兴趣广泛在学习与科研之余,张润楠也喜欢画画,喜欢打桌球、篮球,还曾是天津大学TBA8篮球联赛冠军、天津大学化工学院HBA8篮球赛冠军球队的主力成员。在接连遇到困难、意志有些消沉的时候,出去打打球、散散心,回来之后便又能平下心来继续攻克难题。
  关于未来和梦想,张润楠表示,有梦想为人生一大幸事,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真正喜欢的生活状态,就要去努力追求,并且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