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卓越的领导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懈探索,是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和追求,新时代我们正在阔步迈向这一宏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实践中,迫切需要更多优秀的人站在时代的前列,影响、示范和带领人民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共同奋斗,这些人就是领导者。越是变革的年代,越需要领导者的引领。领导者是弥足珍贵的稀缺资源。领导力是蕴含于领导者身上的能力,其发展壮大十分紧迫。高等教育应该肩负起培养领导力的历史使命,培养青年政治人才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初心,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着眼于未来,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做出我们积极的努力。
谁是领导者?这是一个常常被人缩小了范围的概念,认为只有担任了某一个组织领导的人,才是领导者,诸如:政府官员、企业董事长、大学校长、医院院长等等才是领导者。因为,他们在组织中支配着资源,或通俗一点讲:他们说了算。殊不知每一个人都有对资源的支配权,只是所支配资源的范围和程度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领导者。如:企业中董事长是领导者,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影响企业发展重大的事情和重大问题的处置等有决策权;生产部长、技术部长、营销部长等等也是领导者,在自己分管的工作范围内,对资源的支配有决策权或执行权;车间主任、工段长、小组长等等也是领导者,他们调度着具体工序的有效运行;每一个职工也是领导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或是创新实现工作目标等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领导的事情。同样,在我们学校,每一个老师都是领导者,要将自己的课程讲好,就要深入学习课程的知识,并将知识组合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每一个学生也是领导者,要使自己学习好,就要多投入精力,勤奋学习,学习的质量既在于老师的教导,更在于自我的努力,这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自己就是自己的领导者,能不能使自己更好地成长,决定性因素在于自己。提升领导力,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紧迫又持续的。很多时候,人们把领导者、管理者、操作者分开,作为理论研究或是组织层级管理无可厚非,但现实中,三者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只是在组织中活动内容不同而已,或者说是在不同的决策与执行的层级上。
何为领导力?众说纷纭。我理解是领导者对资源配置的能力。领导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但终究是个人。群体需要领导力,个人也需要领导力。无论是工作或是生活,无论是群体或是个人都离不开领导力。领导力的水平,决定着团队或自我工作的绩效和生活的品质。当然,也影响着人的幸福,因为工作或是生活事件的优劣,都会影响着人的心境。人终究要靠自己来决定生存的方式和品质,人人都需要相互帮助,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的人生。现实中,领导力往往表现在决策和执行决策两个方面(不决策也是决策)。决策首先考虑的是要达到的目标,及其对相关资源要素的了解、领悟、争取,其中,包括对事件的客观背景、所依托的物质文化条件、参与者状况等等要素的理解。天时地利人和,或许就是此意。而谁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和领悟这些客观要素,无疑是领导者。因为,领导者要对决策之事负主责。而对诸要素的领悟和布局结构如何?反映了领导者的水平,体现了领导者的能力。为什么同一个组织,近乎相同的事件,不同的领导者处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其中有诸多原因,但领导力是诸要素的核心要素。执行决策亦是如此。只要有决策就应该有执行决策(不执行也是执行决策,是零或负执行决策)。执行决策的过程,是对上一级决策的再分解,形成新的决策和执行决策的循环。如:学校举办领导力双学位班是决策,构筑课程体系是对双学位班决策的执行,又是对构筑课程体系的决策,进而课程建设又是对课程体系的执行……无论决策与执行决策的内容如何?所处层级怎样?其逻辑模式是相近的。
为了实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领导者就要将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或是可以争取利用的资源,围绕着目标的实现而配置组合起来。既有对资源配置的方向性把握,也有对诸要素配置的技术手段,还有对实现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更有对资源形态和组成的深刻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资源的理解往往受到了物质资源的局限,而很容易忽略诸如:团队、精神、智慧、文化、情绪等等非物质资源的作用,许多蕴涵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方向、缜密、创新、竞争、速度、意志等等,都是评价领导力的重要维度。领导者资源配置的能力,即领导力,不用时隐秘于内心,使用时外显于事件。领导力是实战能力,是心中的智慧在领导活动中的体现,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大凡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运动员跑得快是一种能力,在教练的帮助下,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跑得更快。画家绘画的能力可以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达到跃升,尤其是随着学习和实践的积淀,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支撑了画家的表达能力。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在长期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中,随着对规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科学知识越来越娴熟,其创新的思想日益提高。同样,领导者的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训练、实践和探索之中得以提高的。在现实中,领导力的成长多为个体性自发的行为,在工作中通过学习他人,尤其是模仿自己领导的做法,在自学中成长;或者是依托于具体工作领导带着、指导着干,就像是师傅带徒弟一样成长。对于领导力理论的学习,也只是处于应对工作或个人爱好性学习。在实践中多遇到试错性反复磨炼,在许多的挫折中渐渐体验了领导力之妙。其中,所走过的弯路,所遭遇的懵懂,所体验的局限等,可能在许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或不断地发生着。当然,有更多的看似天赋较好的人,在所遇的这样那样的阻碍困难中也许是变得灰心丧气,丢弃了奋斗的意志,而抱憾于碌碌无为,没有成长为应当的程度,留下来很多的如果是……。成长的过程缺少了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专业性的技能训练,没能进行有效的意志力等品质的锤磨等等,是自发性领导力成长的窘况。依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举办领导力双学位班,就是要对领导力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学习和实战型能力训练,使蕴含于每一个人身上的领导力彰显出来,并使其有效地强壮起来,使领导力由自我摸索的自发性成长走向专业训练的自觉性成长。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的领导力成长为主线,遵循着决策-执行-决策的循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对宏观、微观、自我等知识的学习,探寻影响领导力成长的诸要素,在对资源形态和构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训练学生对资源配置的能力。即培养和提高领导力。
在这里所述的微观,主要指具体的组织形态,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区等机构,也可以指其中的有关部门或团队等等。对微观知识的学习,侧重于对管理行为的学习。更多的是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思维方式,借助于企业的组织形态,围绕着组织的目标确定与目标实现,探寻领导力的培育实践机理,了解组织的资源形态与构成,学习训练其资源优化配置方式的行为方式,并训练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创新和技术实现的能力。
宏观是微观组织之外的客观存在,即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组织而言,宏观的范围很广,大到宇宙、星球、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背景等等,小到组织所面对的具体事项,其内容终其一生难以穷尽。培育领导者学习客观世界,主要侧重于对影响微观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和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其重要之处在于,培养学生把对组织或者自我面临问题的思考,放在更大范围认知的方式。好似放在森林中看树木。即:讲大势看具体。将微观发展深深地镶嵌在宏观背景之中,从宏观需求中搜寻和凝练微观目标,用目标的实现过程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起来。即:组织的目标在组织之外,而非组织之内,自我的价值实现在社会实践中体现。
自我是指对“我”内心世界的学习和理解,藉此壮大心智。领导力是人的共性,每一个人都有领导力的基因。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而人的潜力的发掘又是很不足的,是什么阻碍了人的潜力的释放?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性问题。对自身智慧的培育和开发是领导力培育的核心要义。认识自我、成长自我,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是培育领导力的关键所在。对宏观、微观的学习和历练,都是要落脚在提升自我素质之上。自我素质的提高,也一定会提高对宏观、微观的认识水平。三者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交融,对客观的认知要由人对知识的领悟,一定会助力自我的提高。自我心智的逻辑构筑是在对主客观世界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升华。领导力双学位班人才培养体系,是由理论讲授与模拟、案例解析与讨论、实战训练与体验等方面构成,有效实现宏观、微观、自我三者内容的融合。20余门课程、深度的实践活动都要紧紧契合领导力成长的主线,形成相关内容交互发力的合力。课程知识来源于学科,而课程的构筑要超越某一学科,是围绕着某一方面能力的成长需要,而配置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需要强化课程内容的目标导向,鼓励课程设置的创新实现,密切课程间的有机结合。课程知识的学习是分科的,而领导力的实际应用是综合的。学习是输入,应用是输出。领导力在实践中的灵活性应用,关键是知识融合运用的能力。
领导力的强大是领导者内心强大的外在表现。千百年来,对人的内心探索活动层出不穷。文学作品注重展演人的心理变化,作者在不断地追寻着世间新颖故事,竭尽所能挖掘人们内心的波澜起伏。一部《红楼梦》在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之中,揭示了人物内心、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和心理变化。也正是基于那个时代的变迁,对人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红楼梦》成为了经典。在实践中,领导者也在不断演绎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是心理活动的侧重点不同而已。领导力讲究围绕着组织或个人对外部发现而形成的目标追求,将人的智慧赋予组织、个人的价值活动之中。领导者心理活动有清晰的目标导向,不尽地激发着对目标的不断发现和创新实现的内在智慧。艺术作品可能更善于延展情,一个情字,寸断了九曲的柔肠。领导力更在于遵循理,一个理字,明细了智慧的主线。对领导力而言,情亦是资源,配置于实现目标的行动之上,理清志坚,情为理用。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情弥漫悠长,许多时,理让位于情。然而,组织的发展、个人的进步,多为情服从于理。
培养青年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和自身知识的认知,将其化作内心强大的滋养,是我们探索培育领导力的实践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