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好莱坞东方明珠”卢燕:演艺之路从交大起步





  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学生登记表,照片中的女生十八九岁年纪,身长玉立,容貌秀丽,双目犹如一泓清水。乌黑浓密的长发系着两朵别致的蝴蝶结,眉眼之间隐然有一股书卷气。她的名字叫“卢燕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影星、奥斯卡终身评委卢燕。一位国际影星竟会与一所理工科著名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有些令人惊讶。众所周知,人才辈出的交通大学素以“工程师摇篮”著称,校友中鲜有人从事文艺工作,而像卢燕这样获得突出成就的,更属凤毛麟角。
  大学时代的卢燕
1927年,卢燕生于北平。父亲是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卢家騋,母亲是“坤伶须生泰斗”李桂芬。清代诗人樊樊山受卢母所托,给她取名卢燕香,此名出自唐诗“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卢燕进入美国好莱坞后,为了名字叫起来响亮又好记,便将原来名字中的“香”字省去,直呼“卢燕”。
  1939年,卢燕的父亲病逝。母亲李桂芬与梅兰芳夫人福芝芳曾是少年时的好姐妹,于是受梅夫人邀请,卢燕母女搬入梅公馆。梅兰芳便成为了卢燕的“寄爹”,卢燕在梅家度过了近十年的童年时光。她耳濡目染,学会了梅派唱功,启蒙了那颗爱好艺术的心。1945年,卢燕裨文女中毕业。在选择未来志向的时候,她一开始想去学医,但是母亲希望她攻读财务管理专业,觉得女儿为人诚恳,办事细致,适合在这方面踏踏实实地发展下去。于是,卢燕就报考交通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并顺利录取。卢燕就读的财务管理系,一届大约有十五六人,女生就超过了三分之一,在交大算是女生最多的系。
  交大话剧团演出
自小受到艺术熏陶,卢燕对戏剧、电影有浓厚兴趣。她的演艺之路是从交大起步的。一进交大她就参加了校话剧团,话剧团成员是来自各系的文艺爱好者。话剧团排演话剧《雷雨》,卢燕饰演四凤。卢燕至今还记得扮演鲁大海的男生是电机系的张树人,他长得又高又大,在同学中间很有威望。话剧团学生特地从校外请了一位资深演员扮演鲁妈。当时交大还没有很先进的灯光设备,就发挥化学系学生专业特长,采用“土制”灯光:开幕时用一个大脸盆在那里搅啊搅,灯光就渐渐地变亮了。至于舞台布景,是由土木系学生自己设计的。为了这出大戏,每个系的同学都发挥各自专长。《雷雨》在交大上演很成功,尤其卢燕饰演的四凤光彩照人,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卢燕在交大的舞台生涯很短暂,但却是多彩而难忘的。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愈发爱上了演艺。卢燕感慨,若不是她1947年出国,话剧团下一个戏排演曹禺先生的《原野》,将由她主演金子。事隔多年,卢燕仍觉得留有遗憾。
  “译意风”小姐
在交大读书时,卢燕是工读生。尽管那时学校学费不高,住宿也免费,可是零用钱还是要靠她自己挣。读书、演剧之余,卢燕在校外做兼职,最难忘的兼职是在上海大光明戏院做“译意风”小姐。“译意风”,英文原名是 Earphone,就是在放映大厅的左后方设一个小屋子,小屋子里有听电影对白的耳机和播音的麦克风,透过小屋子墙上的玻璃窗,译者能看到屏幕,按照屏幕上演员的表演节奏配上台词,通过麦克风传达给观众,这样观众就可以看到有同声翻译的电影。当时上海放映美国影片的电影院如大光明、国泰、美琪、大华等,都有“译意风”服务。“译意风”小姐是当时的影迷对担任同声传译的女性翻译的昵称,选择标准相当严格:不仅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础,还要说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还需思维敏捷、嗓音悦耳、口齿清晰。
  1946年,卢燕担任大光明“译意风”小姐,那也是她第一次正式接触电影。卢燕白天要上课,所以她大多翻译晚上九点半的夜场。翻译工作结束后,每次都是梅葆琛(梅兰芳儿子)骑自行车接她回家。卢燕的英语水平非常出色,完成这项工作可谓游刃有余。当她第一次拿到工资,立刻去南京路给母亲李桂芬买了一条浅蓝色的羊毛围脖。
  这份工作可以说是开启她未来演艺之门的一把钥匙。时间长了,很多观众点名要看“卢小姐”翻译的电影,因为卢燕翻译得很投入,随着荧幕上角色的情绪变化去翻译,绘声绘色,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角色。在这期间,她翻译了许多美国大片,印象最深的就是丽塔·海华丝和吉恩·凯利主演的 Cover Girl(《封面女郎》),海华丝既能唱又能演,吉恩·凯利的舞蹈也是精彩绝伦。数十年后她在好莱坞见到了吉恩·凯利本人,并和他合影留念。大光明电影院旁边是卡尔登戏院,那里经常上演话剧,如刘琼主演的《红尘》等。有时卢燕做完手头的工作,恰逢卡尔登戏院有好戏,就过去看话剧。短暂的“译意风”经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高强度的台词训练和剧本创作,让卢燕对美国电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1947年卢燕出国时,才依依不舍地放弃了这份工作。在交大的求学生涯充实而美好。
  饮水思源交大情
1947年,卢燕随母亲到美国投亲,在夏威夷大学攻读财务管理,兼修戏剧与演讲。1956年,移居美国洛杉矶,进入巴萨蒂纳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在这之后的时光,表演成为卢燕毕身奋斗的事业。作为第一批闯荡好莱坞的华裔影人,卢燕30岁开始艰辛的打拼,以“一条过”建立名声,成为奥斯卡首位华人评委。回归华语电影,她独具慧眼,多番提携潜力新人。多次塑造慈禧经典形象,曾三次捧起金马奖杯。其突出的艺术造诣使她获得了联合国国际和平艺术奖,还曾被《中国日报》世界版选为“北美地区百大杰出华人”。
  作为交大校友,卢燕长期关注母校发展。1987年,她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捐建了思源湖燕云亭;2001年,设立卢燕人文奖学金资助学生赴美国深造;2003年,发起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以横贯中西的高超艺术造诣和从影经验,为中心的发展积极提供智力帮助,并于2010年捐赠10万人民币继续帮助中心发展建设。
  2014、2016年卢燕先后两次向母校捐赠其珍藏多年的文献、实物,包括奥黛丽·赫本签名粉盒,张大千手书菜谱,韩美林画作,秦怡、白杨、张瑞芳、黄宗英四位艺术家专门写给她的书法作品,电影戏剧资料、剧本、海报,与名流来往书信、合影,以及金马奖杯、名人字画、老一辈社会文化知名人士的赠言集册等。卢燕捐赠的大量珍贵档案资料,记录着其银幕生涯中闪亮的足迹、宝贵的瞬间和光辉的历程,让我们不仅看到一段段难得可贵的艺坛情缘,展示了她的艺术人生和不凡经历,还将极大地丰富上海交大文博大楼馆藏资源。
  从交大到好莱坞,卢燕成功诠释了“女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真谛。勇于挑战,自信优雅,逐梦路上初心不改,她以赤诚之爱演绎人生传奇。
(周小燕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