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雨课堂”来了


  本学期开学第一课,我校部分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点名方式,而是将一张二维码图片放在屏幕中央,学生纷纷用手机扫描进行课堂签到。经记者采访了解,老师们使用的正是“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
  “雨课堂”是一款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教学工具,它具有传送课件、随机点名、限时回答、课堂弹幕、课后反馈的功能,可以将学生“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学习环节连贯起来,做到老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扎实。清华大学“雨课堂”项目总负责人王帅国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得以“生存”的“衍生器官”,高校课堂面对这种趋势只是一味地 “堵”或者当“看不见”是不合适的,要能转“堵”为“疏”,化“止”为“用”,“雨课堂”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因此应运而生。 关于 “雨课堂”的由来,他这样说:“在线教育的资源不能老在云上,还要春风化雨,要实实在在落地。”
  混合式教学,促进自主学习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多项课题入选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慕课、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以慕课、微课为代表的利用互联网技术线上授课或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授课的混合式教学大受师生欢迎。“雨课堂”的教学观念正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它为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并且简单易学,教师只需下载一个“雨课堂”的插件,就可以在正常PPT编辑的基础上,加入慕课视频、网络视频、选择题等,学生通过微信就可以接收到课程资源。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为了用好“雨课堂”工具,学校上学期期末专门组织了一场培训会,让老师们熟悉“雨课堂”,掌握“雨课堂”的使用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雨课堂”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老师课前可以将课程重点内容推送至“雨课堂”供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学生们实时答题、弹幕互动;课后学生全真回放课堂内容,老师接受课堂反馈。“雨课堂”将课下与课上联系起来,不受时间与空间制约,为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
  “使用‘雨课堂’之后,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要比以前有所提高。”生科学院张建军老师在采访时说到,“课前PPT推送相当于任务提醒,可以鼓励学生主动预习。随机点名以及课堂小测验都是比较有意思的功能,它可以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到课堂上来,而且能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前运用这些形式可以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课上老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部分内容,就可以实时推送习题,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习印象。”
  生科学院刘洋老师谈到:“课堂测试设计很巧妙,不但能提高听课效率,也可以收集学生的答题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节约课后作业布置的资源消耗和批改的时间,减轻了工作量,让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课堂教学中来。”
  寻找契合点,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老师有自己的讲课进度,学生有自己的认知速度,很多时候两者之间难以协调,而“雨课堂”则为师生合拍带来了可能。2017级资环学院王振楠同学告诉记者,“打开微信就可以看到老师实时推送的 PPT图片,省去了拍照的‘麻烦’,提高了听课效率。而且PPT上有一个‘不懂’的按钮,有一次我和周围的同学都不太懂一页PPT上的知识点,我们就一起点了它,老师果然接受了讯息,更仔细地讲解了一遍。”“雨课堂”将学生的反馈实时传递给老师,老师也适时调整授课节奏,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同时“雨课堂”做到了教师的PPT课件在学生手机上同步播放、长期存储,学生不需要浪费时间拍照,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思考与提问上来。
  在谈到最喜欢 “雨课堂”哪个功能时,2018级公管学院杨肖英同学表示:“我很喜欢 ‘弹幕’功能,课下课上都可以发弹幕,课上主要是对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课下主要是活跃气氛。我身边的很多同学课间都很容易犯困,自从有了弹幕,各种话题都聊,头脑也更清醒了。”上午与下午的第一大节课是学生最容易犯困的时间段,揉着眼睛,打着哈欠,趴在课桌上补觉的人不在少数,“雨课堂”的弹幕与课前回顾测试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状况。
  据记者采访,我校目前有370位老师、14252位学生、311个班级正在使用“雨课堂”。教务处战琨友老师告诉记者:“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工具推广都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推广多媒体教学时很多老师也是不习惯,但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了。”农学院李耕老师没有在课堂上使用“雨课堂”工具,记者在学生中了解到,李耕老师讲课风格幽默风趣,上课喜欢举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家很喜欢听他讲课。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就目前情况来看,‘雨课堂’的普及使用还在过渡阶段,我正在录制课件内容,估计下学期就可以用‘雨课堂’授课。”重视存在问题,确保教学效果“雨课堂”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肯定其效果的同时,部分学生也反映了“雨课堂”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自植科专业的赵新宇同学谈到:“随机点名、课堂小测固然能考勤、有效复习,但有的老师一节课用大约30分钟来点名和测试,这会让人有些抵触。测试或者提问时间过长,讲课时间就被压缩了,老师讲得快,课程内容多,我有时跟不上进度,记笔记也有些困难,只能课下补。”据了解,老师们使用“雨课堂”点名答题与课堂小测的时间从两三分钟到二三十分钟不等,同学们希望老师们能科学安排课堂的内容与时间,更大限度释放教与学的能量。
  提到 “雨课堂”的使用体验,同学们也反映了一些问题:植保学院一位同学告诉记者:“有次上课前,因为网络不佳,老师没有使用‘雨课堂’,直接用PPT讲解,但是我们等待扫码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在限时答题时,如果遇到手机卡顿,等进入答题界面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很难将题目做完。我身边同学还反映测试时有时提交了答案,但是界面显示未提交或者时间已到,不能再作答了。”。“雨课堂”测试除了单选多选题,还有填空题,但填空题的答案由老师设定,然后程序直接配对评分。园艺专业的李亚婷谈到:“我在上果树园艺的时候,课堂测试有一道填空题问的是北方落叶果树栽培学分类,正确答案是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坚果类;柿枣类。我作答时在答案后面加上了‘果树’二字,结果一分没得。我觉得这种答题模式太死板了,有待改进。”由于弹幕的自主性,导致一些学生对弹幕的使用体验不佳。来自农学院的陈叶告诉记者:“课堂上除了少部分与课程相关的弹幕,更多的是一些无意义的闲言碎语。”
  由于“雨课堂”需要借助手机,一些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听课和娱乐面前,会选择玩手机。“‘雨课堂’虽然有监督作用,但是它不能左右人的思想与行为,就像学生上课走神是难免的。”张建军老师说到,“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授课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依靠学生主动学习来实现。若是学生抱着不重视的态度,用任何方式授课对学生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农学院张春庆老师在采访时说到:“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雨课堂’还是试用版,有些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比方说,如果能将老师的声音录下来,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原汁原味地复习课上内容,提高课下学习效率。”
  教务处处长谢胜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雨课堂”的使用正处于老师和学生的磨合期,我们会高度重视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与学院和有关部门联系,尽快解决,学校也将在近期与“雨课堂”的开发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广使用正式版。”他还对记者说,“雨课堂”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我们要积极推广包括“雨课堂”在内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打造高效课堂。同时也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手段创新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让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协调,把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