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获取自信还是逃避问题?
高校夸夸群火速蹿红


漫画绘制/记者团 文依诺


  !!!!“今天作业按时完成,求夸”。QQ群里的一条消息,迅速引来数人回复,“今日事,今日毕,棒!”“学习有规划,赞!”。
  近段时间,神奇的夸夸群在各大高校大火,学生们在夸夸群里的任务就是互相夸赞。无论是吃了饭、跑了步这种琐事,还是睡过头、忘带书这种小意外,群友们总能在消极中看到积极的一面,用刁钻的角度把事主夸奖一番。与其他高校一样,湖北大学各个校区也掀起建立夸夸群的热潮。在校本部和阳逻校区,夸夸群一经成立,群人数就迅速扩张到几百人之多。
  近日,记者针对夸夸群的话题发布网络调查问卷,对206位湖北大学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06%的学生因好奇心驱使加入夸夸群,有关生活、学习的互动内容占比高达82.88%,73.87%的学生认为盲目夸赞并非健康社交态度,42.34%的学生因新鲜感消退而不再关注或退出夸夸群。
生活、学习是主流内容
!!!!“马上要考计算机二级考试了,我只做了两套题,求夸!”“刚被选修课的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完美回答了上来,求夸!”“今天我的智齿发炎了,好疼,求夸!”……午间和晚间是夸夸群发言高峰期,话题一般围绕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展开。
  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田腕君因在学生工作方面遇到了困难,在夸夸群里吐槽:“唉,尽力做的事情最终半途而废,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伤心!”消息发出后,她立即收到了群友的暖心回复“你很努力,尽力就足够了”“及时止损,不浪费时间,夸!”事后她表示,自己来群里求夸也算是一种情感宣泄,她在这里感受到了来自群友们的善意,还有三位群友特地私戳她寻问情况。
  不同于部分群友“偏丧”的求夸内容,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胡惠东喜欢在群里分享个人的生活状态:运动健身、做沙拉、跑步……他希望通过这种共享把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调查显示,群内互动内容集中在上课(70.27%)、作业(66.67%)、感情(60.36%)方面,其次是赖床(48.65%)、熬夜(45.95%)等。仅有20.72%的受访学生在群内表现活跃、发言积极。
好奇心成进群主因
!!!!夸夸群的前身是豆瓣在2014年创建的互相表扬小组,进而演变成为求夸者通过吐槽继而获得其他群成员夸奖的多人群聊,有微信群聊、QQ群等多种形式。
  校本部 “湖北大学夸夸群”创立者、2016级传播学专业学生夏维哲说,起初是在微博上了解到其他高校夸夸群的信息,被群内互相鼓励的友爱氛围打动,正好学校还没有夸夸群,她就自行建了一个。没想到大家积极性很高,群信息一发出,就收到了众多加群申请。
  夏维哲介绍,现在群内,大家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得到群友的回应,这大致符合她建群的初衷。
  通识教育学院“一个正经的夸夸群”创建首日成员数就突破百人。2018级公共管理类学生王时捷称自己是被小伙伴拉进群的,正好借此机会可以感受一下“传说”中的“商业互吹”。问卷显示,超六成受访学生最初因好奇心驱使加入夸夸群,15.32%的学生纯属跟风。
  调查中,超6成受访学生认为夸夸群气氛轻松、形式新颖、自由度高,不仅能收获快乐,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我觉得夸夸群让我摆脱了看问题的片面角度。同一个问题,自己以前可能会钻牛角尖,而现在能够转换思路,更多元地看待它,这让我变得更加积极乐观。”王时捷说。
  通识教育学院夸夸群创建者、2018级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陈静怡表示,希望通过群里的“花式夸赞”让群友们把小丧气变成小确幸,帮助和安慰那些因为遇到困难而情绪低落的人,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
盲目夸赞损害群内生态
!!!!调查中,8成学生对夸夸群的存在持积极态度,同时也有超过7成的学生认为一些盲目的夸赞正在损害初生的夸夸群。
  夏维哲介绍,群内部分成员有时会发一些奇怪的话求夸,有哗众取宠之嫌,有人直接把夸夸群当成了一个聊天的场地,她认为这会对夸夸群的正常效能有所削弱。
  “过多的夸奖会让人产生‘耐药性’甚至‘过敏反应’,也许正是因为过多的夸奖让人产生了自我怀疑,反而让你更丧气。”胡惠东表示,面对夸赞要理性对待。他认为,摆脱沮丧不能全靠群友夸,主要还得自己振作起来。“夸夸群只是一种辅助,你可以在里面倾诉、寻求帮助,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
  问卷显示,34.23%的受访学生认为群内夸赞无实际意义、27.03%的人则认为夸夸群虚伪不实际,语言过于浮夸。他们认为,盲目夸奖有害无益,容易让人失去是非标准、盲目自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退群或者屏蔽消息的成员越来越多。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杨歆喃认为存在即合理,但夸夸群和现实生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若是好听的话很敷衍、不走心、没有依据,它的可信度并不高也没有价值。杨歆喃说:“新奇的事物可以去体验,说不定真的可以在夸夸群里找到一些 ‘有趣的灵魂’,但若真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要从内因出发,自己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