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响应 “一带一路” 倡议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我校与英国巴斯斯巴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近年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学校国际交流工作,学校结合“互联网 +”、“一带一路”倡议及“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多重举措不断开拓创新,使学校与国(境)外高校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高,推进了学校开放办学,稳步提升了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学校转型发展注入了活力。虽然建校只有40 年,但借着国际化的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段快速发展之路。
  1.成功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促进学校开放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办学档次与水平,学校一直致力于谋求与发达国家高校开展合作办学。2016 年 2 月学校与英国巴斯斯巴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批准书编号:OE43GB2A20151750N),同年 9 月,第一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在我校教育学院入学。与英国巴斯斯巴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采用 3+1 模式合作办学。这是学校办学史上首个获教育部批准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标志着学校国际化办学进入新的阶段。巴斯斯巴大学是英国六大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资格,有优秀的教师教育的经验和文化。项目严格按照 《中外合作办条例》 等文件要求开展,通过深度合作,积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专业知识、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我校师生不出国门,便可习得英国的先进教学理念、方法,聆听英国教授、博士精深、幽默的讲课和纯正的英式英语。自项目开展以来,每年成批量的英国巴斯斯巴大学教授博士团队的来校授课,使学校教育学院的整体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目前还与泰北皇家理工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美国安哥利亚鲁斯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孟加拉国水仙花国际大学,韩国亚洲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35 所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交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合办专业、学生留学深造、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2、大力引进国(境)外人才,促进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学校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学校十分注重引进国(境)外的人才资源。海外名师、引智计划、互换交流生等项目极大推进了相关专业发展。在国(境)外的人才资源的引进上,出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国(境)外人才的受聘时限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单一的长期聘请转变到长短期聘用相结合;二是国(境)外人才来源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单一聘请英美国家人才转变到聘请英、美、澳、俄、印、乌克兰等国具有专长的人才;三是从过去单一聘请语言人才转变到聘请语言和非语言人才的结合;四是从过去聘请本科、硕士研究生人才转变到聘请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为主。国(境)外人才聘用上的这四个转变很好地满足了学校各学院各专业对外专人才的需求。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前沿的专业知识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其次,学校还积极鼓励各学院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各类引智项目和海外名师项目,邀请国(境)外高校、科学院、研究院的教授、博导来校短期工作,给师生做学术讲座或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科研或指导学生实验等,提升学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校成功进入第二批硕士培养单位,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近 5 年来学校先后聘请各级各类国(境)外专家近 100 人。
  二、“走出去”拓宽视野增进交流
  学校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途径,分批派出教师赴国(境)外研修、任教,同时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实现互惠互赢。
  1、外派教师拓宽视野。一方面,学校鼓励全校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出国留学项目,对申报成功者给与学术和资金奖励;另一方面,学校每年拨出教师海外研修资金,支持教师赴国(境)外的友好合作学校进行短期研修。通过在国(境)外高校听课、合作教学、学术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教师们不仅领悟到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了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而且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增强了国际交流能力。截止目前,先后有100 余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学习,学校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校际交流促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是湖南省“一带一路”语言生奖学金招生单位。2012 年学校获留学生招生资格。学校通过加强与国外友好合作学校间的师生交流来加强校际间的互信互助,通过学生的长期与短期交流来助推我校的留学生招生工作。积极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和湖南省教育厅设立“一带一路”语言生奖学金的契机,采取“走出去”策略,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一些高校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高校率先创立“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不仅帮助这些高校设计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大纲、培养大纲,而且派送中国语言文化教师前往任教。待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后,全部以提供“奖学金”的方式,接收他们来学校进行中国语文教育或学历教育。这一举措确保了学校稳定的留学生生源。近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各类国际学生近 100 人。
  “‘一带一路’ 带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春天,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高校在双一流进程中必然的选择。”校长刘和云如此说。学校在这样的理念下,进一步探索注重能力、质量、就业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一步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