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书法专业:用笔墨书写未来


是展厅,也是课堂

本学期开学初, 北华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春季作业展在东校区美术馆举办。 我校书法专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 每个开学季, 便要准备该学期的第一个展览作为学生的作业成果展示。 对于学生来说, 这也是一次学业的检验。

时至今日, 北华大学书法教育专业已经举办了六个春秋。

从无到有,一个专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汉字也流传发展了几千年, 书法更是把汉字的艺术性发挥到了极致。 从先秦到近代的名家名帖、 名碑, 以及甲骨文、 金文、 竹木简牍、 写经等等, 都体现着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浩瀚与博大精深。 作为一门专业, 可以说是现代书法艺术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古代书法历史后, 现代书法从各个方面对古代书法作了梳理和研究, 并在诸多方面获得了硕果。 书法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篆书、 隶书、 楷书、 篆刻、 行草、 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 创作实践和书画鉴定概论等课程。

北华大学书法教育专业成立于 2013 年, 旨在培养具有宽厚的书法学科专业知识、 较强的书法专业技能、 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 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能够胜任书法创作、 书法理论研究、 书法教学以及书法艺术的综合应用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书法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以及书法欣赏和评价能力。

经过多年建设, 书法教育专业现已日渐成熟, 拥有一个已形成规模的专业团队。 在建设初期, 书法专业仅有赵彦辉一位老师, 教师资源不足, 教研工作进度缓慢。 作为一个新生的专业, 书法专业也面临着建设资金不足、 知名度不高等棘手问题。 学校引进师资力量, 为书法专业扩大了教师队伍, 由原来的 1 人增加到现在的 4人, 组建成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包括教授1名、 副教授2名, 这样的师资力量足够雄厚。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指导思想, 这就使得学生在多样的思维碰撞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 教研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 学生培养的体系也日渐完备。 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书法专业吸引到了更多的研究生, 从之前的两届只有3人, 到现在有二十多名研究生、 二十多名本科生。 学习的氛围也变得更好了 , 同学们相互交流, 互通有无, 共同进步。老师在面对更多学生的情况下, 思路变得更加开阔, 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 这种良性的循环着实让人欣喜。 目前, 北华大学成为全国 90 所可以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团队的力量,尽职尽责做教育

随着硬笔的广泛使用及键盘的出现, 被誉为 “中国文化核心” 之一的书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如何生存与发展空间如何, 值得国人深思。 中国书法的发扬光大, 关键在于教育。

“做字如做人, 俗话说字如其人,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培养出为人正直的人。 人做好了 , 才能在艺术方面走得长远。 ” 书法专业的赵彦辉教授这样说道。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方面的严格要求, 由 4 位老师组成的书法专业教育团队也一直以此为做字准则, 自我约束, 言传身教。在教学中, 老师们更注重对学生们人格的培养, 注重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注重日常教学环境上的管理, 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培养; 让学生们接触到各种书体, 向学生们传达书法专业最前沿的学术信息, 带领学生们与时俱进, 同时做到喜新不厌旧, 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老师们本着教书育人、 壮大北华文化力量的信念不断前行。

“教育中也要注重学习成果, 每个假期我们都会给学生们布置练习任务,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们再利用假期进行消化, 一定会事半功倍。 ” 赵彦辉教授介绍了美术学院每学期开学时举办的汇报展览, 老师会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细致点评, 从而达到训练的最好效果。书法之路漫长, 更多的时候要与昨天的自己比较, 正是这种文化力量永远支持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 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奋斗。

教师团队平日对学生要求严格, 也为学生争取参加国展的机会。 学生作品的优异成绩, 也为北华大学争得了荣誉,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使书法专业成为北华大学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北华大学书法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们也十分优秀, 近年来很多学生都服务在书法教育一线,成为吉林省书法教育教学骨干。 在网络时代, 书法正从实用走向纯艺术, 书法佳作、 珍品已开始走进百姓家的收藏室。 与此同时, 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书法课程,书法市场在日益扩大, 书法人才的发展空间广阔。 毕业生可以到书法艺术专业团体或研究机构从事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 可以到出版社、报刊社、 电视台、 设计单位从事美术编辑、 设计、 书刊出版或到相关的书法艺术节目中做主持工作, 也可以在大中专院校、 中小学从事书法教学等工作。

人才培养,让更多学生书写希望

近年来, 国家持续关注普及汉字书写教育, 从 “书法进课堂”被写进提案到 “书法正式走进课堂” , 书法在国家教育规划中书写着越来越重要的篇幅。 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教育现状的改变, 使不少院校增开书法专业, 逐年招生。几年来, 北华大学书法专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北华大学书法专业成立至今, 已有 3 名研究生顺利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法研究生们不断进步, 在吉林省乃至全国斩获各大奖项近 20 项。 正如几位书法研究生说的那样: “学校和老师给予了我们做人的启迪和方向, 我们就用自己的成就来回报学校。 ”

目前在省内书法界崭露名角的王湛迪, 就是北华大学书法专业的硕士毕业生。 她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吉林市书协理事、 吉林市青年书协办理事、雾凇印社社员, 曾在 2017 年 4 月 《中国书法》杂志发表《旁观者书》 。 能在权威性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简介, 是每个书法人的追求。 她的作品《衡山先生六叙》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中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于恩东的点评。 如此殊荣, 离不开北华的教导与培养。

2018 届研究生吴峰说: “练书法, 贵在坚持, 做艺术要稳扎稳打, 不要急于求成, 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即使很有天赋也要努力学习。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 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 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 耐心就是要做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 要对书法有感觉, 或者说要 “来电” 。这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 去不断地领会。 坚持就一定有进步, 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都不应该放弃。 同时,学习方法也很重要, 要学会思考, 才能进步得快。 ” 他也表示,进入北华大学学习后, 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学习, 自己在书法艺术方面上升了一个高度, 懂得了艺术基于理论的重要性。 学习书法要学会扬长避短, 找准自己的定位, 端正心态,做到不急不躁, 心态平和。

书法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底蕴与书法艺术修养的高级人才。 注重深入艺术传统, 汲取前人学术智慧,涵养情性, 领会经典, 培养创造力。 在自家书房内摆好笔墨纸砚, 在教室里让老师手把手教授字帖临摹, 可能是多数书法爱好者熟悉的学习场景。 然而在大学中, 书法专业的教学却远不止于此。 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齐心协力做艺术、 一心一意搞研究。 他们深知科研是教学的重要保障, 不断在书法研究的道路上前行。 师生们表示,在今后会继续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努力完善不足之处, “我们对北华大学书法专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满怀信心。 书法专业未来可期, 定会越走越远, 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