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转身蹝水课蹞也能变蹝金课蹞
“早前就听说,很多高校私底下都流传着一张‘公选课黑白名单’。”民航学院学生赵异凡说,“通过名单,可以了解每个公选课老师的教课习惯。有些学生就先入为主,选择名单上那些‘好过’的课。但是,这张‘公选课黑白名单’对今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似乎不太有用了。”
去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加强本科教育,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一时间,有关何为“水课”,如何打造“金课”等话题在高校师生中引发热议。
解惑:何为“水课”
关于“金课”和“水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如此解答:“两性一度”是“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反之,“水课”则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大学里的“水课”都有一些共同点:作业少、课堂管理松、课程绩点高,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
高校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丰富学习生活,满足学生爱好,实行学分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必修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选修课程。面对学习难易程度不同,但学分、课时一样的课程,有些学生往往选择 “走捷径”。在他们看来,简单易过的“水课”投入时间少,也可以使自己获得高学分、高绩点,因此宁上“水课”,不要“金课”。
“有些课程与专业课无关,同学们可能就会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些课程有的与思修道德修养有关,有的可以拓展视野,培养审美,用处还是很大的。”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生李岩说。
谈及“什么是水课”、“什么是金课”,专家李志义曾指出,“课程本身并没有‘水不水’‘金不金’之分,列入培养方案的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都很重要,只是我们在教的过程中给它注了‘水’或添了‘金’,把它教成了‘水课’或‘金课’。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含水量’和‘含金量’。然而,当某门课程教学的‘含水量’大到一定程度,‘含金量’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称之为‘水课’;相反,当其‘含金量’大到一定程度,‘含水量’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称之为‘金课’。”
“张老师讲历史事件、社会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举例生动,从不说教。好多历史故事我都是第一次听!”文法学院18级学生刘晨旭说,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翠芬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每次上张老师的课,大家抢着坐在第一排。”
可见,老师讲课有吸引力,有影响力,学生听课热情被大大激发,课程含金量增加。反之,如果学生只注重绩点,注重高效获取学分,放弃高难度,深层次的“金课”,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程避免“课程虽好,空无一人”的尴尬处境,也会让课程符合学生需求,调整课程难度,学生上课也就“混日子”。如此一来,老师和学生两者相互作用,“水课”越来越水,老师和学生的热情日益消减。解决:“水课”变“金课”
关于如何打造金课,教务处处长杨波说:“打造金课不单单是靠老师一方面努力就能成功的,打造金课的主体是学生,关键在于学生的投入。老师备课再好,讲的再好,学生不听讲,不投入,金课也很难实现。就好像老师在讲单口相声,观众没有反应,再精彩也无用。”
“还要教考分离。”杨波说,“只有出卷老师另有他人,教课的老师才能扎扎实实上课,不画重点,学生也就没办法投机取巧。老师需要加大课程过程考核。通过下课留小作业,上课提问来督促学生课下的学习和准备。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翻转课堂等综合教学模式,实现课上课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投入。”学生听课认真,老师讲课也更有动力,更多教师能安心在三尺讲台耕耘,“金课”也就水到渠成了。
张翠芬教授从教三十多年,在备课方面从不懈怠,每次上课都要重新备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关于打造“金课”,她说:“我喜欢用专题教学,从问题入手,把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让知识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避免学生的厌倦和抵触感。讲历史时我注重彰显历史过程细节,以此触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思;同时穿插乡土历史,让学生感觉更真实,更深刻。”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也是当下最紧要的工作。文法学院老师周璐认为:“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并时常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紧跟学科前沿,根据课程目标、学生需求和接受能力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师生互动是活跃气氛的关键,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合理融入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和引人深思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讨论的兴趣。”
当然,大学生也需要做出态度转变,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积极回应老师。“面对大学宽松的课堂,学习更多是依靠自学和自律,做到积极投入,每一堂课都会有所收获。”文法学院学生郝一博说。
大学是很多人心中的神圣殿堂。无数的学子在这里求取知识,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给予学生真知灼见,为学生打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营养不良的“水课”无疑是需要摒弃的,这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携手,让“水课”华丽转身,变成“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