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乘客高铁上吃泡面被女子“怒怼”的视频在微博上广为流传。视频中,一名男子在高铁上吃泡面,遭一名女子怒骂。该女子称“所有人都知道高铁上不能吃泡面”,并且大爆粗口,言辞激烈。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在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据《铁路进站乘车禁止和限制携带物品的公告》第六条规定,禁止携带的危害列车运行安全或公共卫生的物品中并没有包括泡面。在长途旅程中,乘客饥饿是常有的事,在高铁上吃泡面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女子"所有人都知道高铁上不能吃泡面"的言论是毫无根据的,以此为由展开的谩骂更是影响恶劣。据该女子解释,她之所以会对男子吃泡面如此激动,是因为孩子对泡面过敏。暂不论人对泡面气味过敏这种说法是否成立,母爱也不应成为她粗暴言行的护身符。
但事件中的男子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者”。首先,高铁车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泡面的气味确实浓重,影响到其他乘客也是不争事实。其次,女子在男子吃泡面之前就已经提出了劝阻。交涉无果后,男子试图在言语上挑衅女子,吃完之后还迟迟不处理泡面残余。这一系列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当我们回归视频本身,网上流传的片段并未展示事件的前因后果,疑有断章取义之嫌。男子作为一个拍摄者,在明知拍摄的状态下所展示的形象,有几分真假,着实难以辨别。
在女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并上传网络的行为,明显侵犯女子的权益。
近期另一则发生在地铁的新闻也同样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上海地铁内一名老年男性乘客用拉扯、辱骂的方式强逼一位年轻女乘客让座。“是否应该无条件给老人让座?”这一疑问一直未有定论。作为年轻人,让座应是出于自愿,而非是道德绑架,“让”是情分,不是义务。就这两则新闻而言,高铁吃泡面和让座都应该只是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却为何会闹得沸沸扬扬?因为事件的双方都缺乏理性的交流,如果视频的女子可以冷静与男子交流,友善地劝阻,又或是在男子吃泡面时将孩子带开,也许对方也不会一意孤行;对于男子而言,出门在外应多考虑身边人的处境,可以选择在餐车吃泡面,或者在吃完后立即处理残余,给出友好的态度,也不至于引发对方的怒火;如果地铁上的老人可以选择善意的平和的沟通,或许可以还公共场合一片宁静与祥和。
从更深层次来说,事件中的双方都缺乏了基本的公共道德意识。公共道德是普遍且公认的道德框架,在这个基本的框架内个人利益不应影响到公众利益,公共道德按理应该是公民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然而日常生活中,开车抢道,排队插队等现象却时常出现,至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说脏话恶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更是屡见不鲜。为什么本该是共识的道德守则,却变成了“一纸空文”。中国有句古话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当你尊重理解他人的时候,你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样,只有当你学会尊重他人权利的时候,你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基本的公共道德应该是我们身处在社会的行为规范,学会在公共场合多为他人考虑,则应成为一个人真正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在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从来都不是一个辩题,这次事件折射出来的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单纯的疑问,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与他人的交流沟通问题,是一个人心中是否树立起基本的道德根基,没有人愿意被流放至孤岛,也没有人想要成为一座孤岛。在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退让才会有海阔天空,才更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