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创青春”大赛斩获国赛铜奖 打开专业特色建设突破口





  那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获奖证书,就放在办公桌一角。工作之余每次看到它,外国语学院院长高金岭教授就回想起那些拼搏的时日,感慨万千。
  又读了一次博士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是以深化大学生创业实践为导向的全国性赛事。外国语学院借助我校建筑类优势学科与广大的校友资源,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建设大型建筑工程双语“语料库”,拓展建筑行业的语言服务市场,打造建筑工程翻译核心竞争力,《国际建筑工程语言服务商》项目便由此产生,把外语和建筑专业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省内唯一,国内无例,让人耳目一新。在由高金岭院长领衔的指导教师团队悉心指导下,一路劈波斩浪,参赛项目先是在校赛选拔中脱颖而出,随后又在省赛中表现抢眼喜获金奖,并获得国赛参赛资格,最终斩获国赛铜奖。
  本次参赛是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比赛的首次尝试,对于学院的学科建设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此前,外国语学院从来没参加过任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学生热情不高,参赛阻力很大。高金岭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便发挥带头作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踏出比赛征程的第一步。“作为带头人,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高金岭在接受采访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之言首先这样强调。“这个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就像又上了一次博士一样。”
  “本次参赛,本着创新发展的原则,以建筑工程双语平行语料库为基础,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试探市场对外国语学院专业特色建设的认可度,实践证明前景广阔。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的学科建设规划已经开始由理论探索阶段向市场检验阶段转变,成效显著。”
  在筹备参加国赛期间,尽管工作繁忙,高金岭仍然坚持参与每一次内部评审及培训,多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反复指导论证,与队员们一同对参赛的计划书和答辩材料进行修改,熬夜加班,反复打磨,几易其稿。他动用自己的人脉,邀请能力突出、经验丰富且熟悉行业发展趋势的优秀校友或专家进行各项指导工作,从备战方向、项目选择与撰写、答辩技巧等方面对队员们进行精准培训;同时,又充分调动师生校友的积极性,挖掘、整合各类技术和社会资源,稳抓稳打,确保每一个逻辑环节都站得住脚。
  参赛过程中,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多评委的关注和认可,极大鼓舞了高金岭的信心,坚定了他 “英语+建筑”的特色学科建设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比赛,是他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一次考试。
  “评委对我们参赛项目非常认可,都认为特色鲜明,定位精准,大有可为;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比如调研不充分、成果不突出,这些都是比赛成败与否的关键。”作为指导教师,高金岭将更多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参赛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都是下次参赛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臧蓉蓉,见证了这个项目的从无到有,陪伴着整个团队走到省赛,走向国赛。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一直不是外国语学院的重点与传统,没有任何积淀和经验。在对于整个项目都陌生的情况下,点滴的细节臧蓉蓉都会亲力亲为,成为团队的坚强后盾。在历时半年的赛程中,团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参赛的学生历经四次更换,更有指导老师为此而病倒,不得已退出项目。
  “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因为这是外国语学院第一次参赛,臧蓉蓉“压力山大”。学校每一次组织专家培训,臧蓉蓉都第一时间报名,组织学生参加。有一次培训,专家们的行程临时改变,提前到达学校。而事先组织的学生却仅有一位到场,此时高金岭院长也忙于会议抽不开身。臧蓉蓉焦头烂额,一边联系学生,一边打电话向焦急等待的专家解释情况,同时冲向正在进行的会议现场,几乎是“拉”走了院长高金岭。在历时半年的备赛过程中,臧蓉蓉多次碰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原本应该参加培训的人员,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到位。经过这个过程,她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实打实地锤炼。
  臧蓉蓉默默耕耘,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大功臣”。团队中的学生成员也是如此,赛场上成功的光环背后,是长期的默默坚守与付出。
  陈光禄同学是翻译创业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为了写项目策划书,他在学校吃了一整个暑假的泡面。参加省赛答辩时,答辩时间与全国二级笔译考试的时间冲突,原定参加的同学选择参加笔译考试,刘魁魁临危受命,放弃考试参加答辩。她带领三个本科生,连夜工作,不断修改、丰富策划书的内容。高金岭回忆说:“晚上十二点时仍然会收到学生的信息,策划书的内容。什么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呢?就是在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产生冲突时,身上有着一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怀。”
  英语1741班的王亚也是团队中的重要一员。王亚为了赶进度,时常要忙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回去休息,而且很多时候连坐下来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在省赛即将提交策划书的时候,通宵了三个晚上,终于在截止日期前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策划书。
  目前已经大四的高来红,对长达半年的赛程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在山东财经大学布置创青春展区时,老师们的锱铢必较使现场的气氛紧张起来。带队老师似乎察觉到了他们的紧张,准备离开时,说了一句让她记忆特别深刻的话:“我相信咱们的项目能行,我更相信你们能行。”高来红表示,这句话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也在当下给了他们最大的信心和鼓励。
  幕后的你们同样闪光
  “创青春”大赛的获奖证书上,只有寥寥几个人的名字。在这一开先河性的成果背后,更有许多一直坚守、默默奉献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名字没有证书来记录,但幕后的他们依然闪光。
  王海峰老师,曾作为带队老师,对外国语学院创青春团队做出具体的指导,负责省赛前材料的上报。面对紧迫的时间和艰巨的任务,他连续两周时间加班加点,旧病复发,不得已才放弃了带队任务。
  比赛的成功与否,与学院的支持密不可分,尤其离不开单涛副书记的默默付出。作为学院党委副书记,他一直对“创青春”大赛高度重视,一直参与处理比赛相关的大小问题,包括参与项目具体指导、视频拍摄、参赛学生协调组织等工作。学院工作繁忙,但他从未将大赛当作一件具体任务,而是当做学院的一项开创性举措,就是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单涛一直与团队共同努力着。
  一项比赛要在专业性方面精益求精,仅靠外国语学院的力量还不够。计算机学院杨东强教授给予了信息技术上的支持,并为策划书提出宝贵意见;就业处副处长张兆强给出了就业指导方面的具体意见;国赛前的冲刺阶段,商学院的宋平教授与赵凌云老师参与进来,带领两个研究生,历时两天,在财务报表方面给予了专业指导。这是一个团队的成果,名誉不仅仅属于哪一个人。
  这场比赛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了国家铜奖,更是外语学院在一个崭新领域的勇敢尝试和创新,意味着专业特色建设取得了新突破。赛后,同学们对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外国语学院各年级创业团队,创业积极分子一百余人参与创客空间培训会,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中。
  国赛获奖后,很多国内知名的翻译公司,明确表态希望与外国语学院联合开发建筑工程图纸智能处理系统,争取申请国家专利,并表达参与建设建筑工程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强烈意愿,这无疑是市场对学院专业建设成果的最大肯定。这场比赛的意义远远不能用“一项国家级比赛的铜奖”来概括,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次创业比赛,外国语学院专业特色建设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为将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