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红网报道,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情况。教育部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但公众和媒体“标签化”大学生的现象还很普遍。所谓“标签化”,就是预设“大学生本该如何如何”的隐喻。
“标签”指某物被定型化或者被归入某一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何为“教育标签化”?“教育标签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专业强加定式,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很容易被“标签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比重增加,但公众和媒体对大学生的专业定式也随之而来。认为毕业后就业必须与所学专业对口;二是给大学生分三六九等。普及化、平民化的高等教育,本意是“以教育权的平等化实现人的发展机会平等”。而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光环”的逐渐褪去,社会上一些公司有一股“重新给大学生分等级”的苗头。
所谓重点大学VS一般大学、所谓研究型大学生VS职教学生,似乎大学之间有高低之分,大学生之间有等级之别,这是对高等教育的曲解,高等教育应该是给任何可能个体适合的教育,发展其身上的潜能,开启通向未来的路口,而不是给人贴上高低贵贱的静态标签。高校之间只有类型分工之别,不该有上中下之分。 “‘标签化’大学生是一种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教育理念。比如,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的叫“生命教育”,有的叫“小公民教育”,有的叫“尊重教育”,可谓是多种多样;对于学校的文化,可能是受所谓的“一校一品”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的启迪,有的学校致力于打造“雅文化”,有的致力于打造“家文化”,盲目树立概念,将会局限学生的专业选择。
“‘术’应当是广泛学习,而不是仅限于自己的专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博学,不要让任何人给专业下‘标签’。“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正处于新时代,需要我们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我认为‘标签’只是其他人给我们的设定,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能被‘标签’限制,社会公众给我们设定的标签并非恶意,只不过他们不能完全了解大学生。我还是希望社会能够重视对大学、大学专业的宣传,从整体出发,改变公众观点。”我院传媒学部广告学专业2018级纪冉这样说。特色创建活动可以说是这些年教育界的一股潮流,其初衷是好的,是想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的教育现象,努力增加和凸显各校、各科
社会在普及高校教育的同时,也应大力宣传高校的不同功能,普及术业有专攻的基本常识,学术氛围的发展,不应当越来越局限,保持专业特色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术多元化的发展。学校也应加强宣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自身学校的功能详细完备的介绍给社会公众,从而减轻社会公众对高校大学生“标签化”的影响。公众也应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的现今,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多样化。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价值优势,对于社会来讲就是有意义的。因此社会大众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当今各高校大学生,而不是站在大学生的对立面指责大学生的选择。
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活中尽自己所能的学习专业知识,在大学生活里锻炼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步入社会进行工作时发挥优势,其次,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要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改变教育体系结构,仍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改变。“我认为首先国家政府对社会大众的引导很重要,其次当今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报纸网络的舆论引导也很重要,最后学校也应有专业的对外交流部门来解释自己学校的功能。当然大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是必不可缺的。四方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标签化’的现象。”我院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
“去标签化”带来一种不太合理的大众思维。在我国,学历和就业之间存在一种隐性的对应关系———所谓高学历就要对应光鲜的有面子的职业。而实际上,求学、就业应该是个体个性化的选择,而不是按固定模式成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果只关注大学生身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快速地满足这种“身份需求”,会使不少人空有大学生身份,却没有实质能力,既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也会使整个社会迷失在“身份教育”中。
社会群体对于大学生形成的思维惯式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其一是因为社会群体对于大学生的包容性较低,认为大学生在接受过大学教育后理应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在大学生想要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时,部分人对此不能理解,甚至对大学生进行劝阻。这就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问题增多,找工作变得束手束脚会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前景。不同大学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同,因而承担的社会作用也不同。大学生不应被他人贴的“标签”束缚,要认清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身份。“让大众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理解大学生的知识深度,增加大学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使大学生活更加透明化。”我院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