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互联,提携后进
在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学生科科长张娟娟老师看来,学院的学风建设总体完善,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同学对于学习仍旧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态度,上课的时候沉迷于手机网络里,不认真听讲。因此,期末同学欠学分的现象仍旧层出不穷。为此,学院老师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和家长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分及绩点情况。针对那些欠学分30分及以上的同学,学校会采用实地访、电话访、书信访三种访问方式,将成绩单和告知书等带给学生及其家长,让家长从正式渠道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意识到孩子学习的现状可能带来的关于毕业、考研、就业等问题,并借此机会,希望学生家长和学院、老师建立家校合作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共同想办法把学生欠的学分补上去,共同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除了在校外获得学生家庭的支持,学院内部也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帮助后进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学院成立年级学风研讨会,辅导员和班委建立一个组织,定期座谈,探讨学风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对策。
为了帮助学院内那些考试挂科的同学,院领导还在各专业设立了“补考加油站”,安排好特定的时间,将专业成绩优秀的同学集中起来,一起为考试未通过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辅导课业。这使得很多在学业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能够接触到专业内成绩突出的优秀同学,能够借鉴到他们的做题思路和他们在备考过程中施之有效的备考方案,或考试过程中的做题顺序,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针对学习上有很大困难,即将面临降级的同学,学院开展“与降级生对话”活动,学院的导员,老师与濒临降级的学生一对一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并知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另外,辅导员与老师们时刻关注着同学的成绩排名与浮动,通过网络或当面交谈及时了解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的具体状况,然后和各班班委协商,使班级内成绩优秀与成绩较差的同学组成班内“一对一帮扶”小组,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更快地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以赛促学,提升兴趣
为了“以赛促学”,帮助同学们提高动手能力,学院也会时常举办一些具体而具有学院特色,能体现学科特点的活动和比赛,让同学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以致用,激发同学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
2018年3月25日,建工学院在建筑馆天井举办第三届桥梁设计大赛,建工学院第四届桥梁设计大赛于2018年11月10日发放赛题及模型制作材料,11月18日举办比赛。17级建工学院科协活动部部长蒋前前说:“桥梁设计竞赛可以提高参赛学生的结构设计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我学院学生的竞赛意识,激发同学们对结构、桥梁的兴趣。”
2018年4月21日,学院举行了燕山大学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暨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选拔赛,在历经14天的模型制作后参赛队伍均按时提交了参赛作品,燕山大学第一届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的小组同学是:张淇皓、高强、付秀颖。该小组代表我校分别参与了省赛和国赛,分别荣获河北省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
同时,为了提高同学们的PPT应用水平及演示技能,激发对PPT工具的探索和热爱,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建工学院主办了PPT创意设计大赛。建工学院还举办了其他比赛,例如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巧手杯大赛、红色朗读比赛等等。
建工学院一系列比赛和竞赛的举办激发了许多同学的参与热情,吸引了大批同学参与比赛并为专业和班级获得了荣誉,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摆正心态,勇敢追梦
关于学术上的各种座谈会,学院也不甘落于其他学院之后,经常开办学习交流座谈会,把同学们集中起来,解答同学们心中的疑惑。辅导员也会经常邀请学院里的优秀教师,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回校为低年级的学生讲课或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学院开办的座谈会形式多样,有邀请学院资历老,经验多的老师的一系列建工漫谈活动,比如在2018年5月3日,院团委代表学院邀请建环系主任张永贵老师与建工学院17级全体同学举办以“筑梦与践行”为主题的建工漫谈活动,主讲人张永贵老师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坚持办下去,可以让更多的同学们都参与进来。张永贵老师说:“学院为加强学院内的学风建设做出了许多努力,学院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希望同学们能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努力,刻苦学习。”
同时,另外一个系列性学术类的座谈会——“学术与人生”也在逐渐发展壮大,最开始的几个学期,学院邀请一些学校的退休的、资历深的老教授、老教师,为听众讲讲自己的人生历程,研究学术的经历,上学期针对学院很多同学大物挂科的情况,学院邀请了理学院的一些优秀的物理和高数老师讲解自己学习的经历和体会,教给大家一些学习方法。对此,学生科科长张娟娟老师说:“我们希望我们举办的学术活动都能给同学们带来切实的帮助,只要学生有诉求,我们就想办法解决。”院领导希望“学术与人生”未来能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全校性的座谈活动,不单单是针对建工学院,而是走出学院,像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红色旋律”那样,走进各个学院,成为全校同学口耳相传、津津乐谈的一个活动。
建工学院17级的辅导员周爽老师说,学院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比赛和活动,使学院的学风建设更为加强,让同学们对学习更加有兴趣。
追赶超越,榜样引领
由于学院领导及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在学院漫长而艰巨的学风建设过程当中,学院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这些榜样的出现使得同学们在枯燥的学习生涯中领悟到了拼搏的力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同学们见贤思齐。
14级建筑系学生李喆靖是学院建筑专业的学霸。她曾在17级开学典礼上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和伙伴们以《留住乡愁-河北省传统村落发展模式的研究》为题参加2017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并入选2018年燕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同时以优秀成绩保研至哈工大。
在生活当中,李喆靖同学爱好广泛,曾在2015年轮滑高校联盟中获得花样速桩女子组第一名,并担任北戴河国际轮滑节高校志愿者总负责人。另外,面对建工学院女篮逐渐式微的现象,并出于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她和几个小伙伴一起重建了建工女篮,在队四年期间,校级赛事稳居前八,最终自己和女篮队的几位优秀队员成为了女篮校队成员。除此之外,她还曾担任校科协秘书长、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组织部部长、轮滑技术部部长等职务。
建工学院二舍131室有5名来自17级建筑一班的同学,其中有3位同学专业排名在前40%,且都获得2017年年度奖学金,有4名同学获得2018年季度奖学金。寝室荣获2017-2018学年“优秀寝室”称号。
在学习当中,寝室成员们互帮互助,相互体谅,平时相约一起预习、复习、备考。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她们会时常讨论更好的排版,更新颖的建筑设计方案,为了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竭尽所能,一旦老师交代了新的任务,她们很多时候都会在晚上10点或11点才离开教室,努力程度可见一斑。
在课下,宿舍成员们也在负责着一些社会工作。宿舍中的张琳同学是学校学生会公关部部长,工作能力突出,也是院辩论队中的一员。平常也会抽出很多时间忙于辩论队的有关事务,早起朗读,准备辩论素材,晚上跟辩论队同学一起讨论辩论辩题,她说:“我热爱我现在参与的这些活动,所以忙碌一些更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彰显自己的价值。”在寝室每个人心目当中,优良的学风是会相互“传染”的,遇到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优秀而勤奋的舍友是她们人生的幸运。小屋虽小,然而却承载了寝室五位小伙伴的不凡梦想,舍友们也将陪伴着她们为理想付出不懈努力。
俗话说: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我们身边那些闪耀着奋进之光的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着努力本身的醉人魅力。我们目中所至,并非榜样身上所加的一个个耀眼的光环,而是那些因在迷惘中挣扎而滴落的一颗颗汗水,一滴滴泪珠,一次又一次的扶额,一遍又一遍的俯身……我们知道,在同学斩获耀人奖项的背后,是数百次的下乡调研,是无数个假期的奔波忙碌,是一次又一次失败后的从头再来,是切切实实、勤勤恳恳的钻研深究!专心致学,有朝一日方能放歌天下!
“对坐轩窗读书乐,怎忍花前不醉归。”携两三同窗好友,于午后校园里明媚的校园里,灿烂的阳光之中,选一片静谧平和之地,莫管他春色烂漫,或夏日旖旎,或秋风习习,或冬雪皑皑,仅以求知为乐,享受铅字中徜徉着的人生百味。
种下深幽竹林,继而生出清风拂面;垦半亩方塘,而后可见天光云影。建工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未来定以建设优良学风为己任,助后来人迈稳筑梦之途上的昂首跨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