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凝聚师生合力 把握发展脉搏
学校吹响建设一流学科的冲锋号


  四月的校园,生机勃发,欣欣向荣。4月2日,党委书记徐剑波到农学院围绕学科建设开展专题调研。他说,面对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学校把全力冲击国家一流学科作为当前工作主线,既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期盼,也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找准创新突破方向,把握学科发展脉搏,在山东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走在前列。
  突破一点,满盘皆活。面对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在百舸争流中奋勇当前?如何在不进则退中站稳脚跟?凝聚全校师生合力,向国家一流学科发起冲锋,这就是山东农大人的回答!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学校对 “双一流”建设的重视一以贯之。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实施了“人才筑峰”计划,培养和遴选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集中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平台的优势力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立足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产业需求,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引导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农学优势学科协同研究,以强带弱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一系列的重磅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让农大人冲击学科建设国家队更加底气十足。
  学校最先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的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与动物科学3个学科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两年来,3个学科在高水平成果、高层次论文方面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ESI前1%学科排名稳步上升,“多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及其选育技术”“主要蔬菜卵菌病害关键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均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在《自然·通讯》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高达600余篇,审定作物新品种10余个,列入国家和省主推技术6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50余项。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的指导下,作物学学科建设亮点频出。专家们取得了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生产上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4项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中转化,推广面积累计1.62亿亩。作物学学科在保持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优势和特色的同时,还联合其他相关学科拓展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作物分子生理生态、数字农作等3个新兴研究方向。
  “抓一流学科建设要突出时代性,山东有许多果树名特产,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几个亮点。我们还要让教师和学生端正发展方向、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校友在科研协作、人才培养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多次为园艺学学科建设把脉问诊。该学科发展也确实不负众望,与其他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组建了园艺作物商品化处理与产业化加工、园艺机械装备、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6个创新团队。园艺学科还以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整合束怀瑞建立的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山东省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院士工作站联盟”,涉及绿色休闲旅游、果品深加工、土壤健康、果树健康、食品安全等产业,在基地中示范应用新的栽培技术、新品种等,辐射带动周边园艺产业发展。
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从德国弗莱堡大学引进了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个著名科研团队,其中包括权威专家托马斯·劳克斯、克劳斯·帕尔姆、爱德文·格如特和李旭刚博士,建立了农业生物学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并获得了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资助。这个学科还新增了省级研究平台“绿色低碳畜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畜禽发育与病源微生物学两只高水平学术团队。
  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对全省32个一流学科建设进行绩效评价,根据第三方评估结果,我校3个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园艺学在所有参评学科中排名第一,植物与动物科学排名第二,作物学排名第九。这样的优异成绩让山东农大师生欢欣鼓舞。
  在3个省级“一流”学科辐射带动下,学校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植物保护被增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信息、化学、法学、外语等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也主动寻求与传统优势学科的对接点,争取弯道超越,而化学学科在最新的ESI排名中接近前1%。
  校长张宪省说:“下一步,学校将瞄准世界前沿方向精准发力,继续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及学院建议,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出谋划策,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拿出学科发展的路线图,集全校之力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