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走进封丘县李庄新区小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立于1989年6月的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稚嫩不断走向成熟,现已步入而立之年。十年之前,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莅临我校,并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举办的“知行合一,报效祖国”研讨活动。他对与会同学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营造学习氛围、深化学习的办法很好,可以多学一些,学深一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和社会各界人士接触,了解一些真实的情况。”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是社团不断汲取营养、快速成长的黄金十年。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时俱进,致力于在校园内外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这些理论武装青年学子的头脑,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知行合一,报效祖国”准确地传达出全体会员的共同心声,这也是他们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初衷。
薪火相传 三全育人作为河南大学的理论型社团代表,社团2009年至今带领着每一届会员坚持开展贯穿全年的思政育人活动。具体情况为,每年3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高度关注全国“两会”,通过组织会员编写“两会”学习专刊,召开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从报告摘要、热词解读、专家视角、河大之声等角度学习“两会”精神,重在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聚焦民生国情,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年5月推出主题征文活动,例如,2017年5月开展的“学做相济 筑梦青春”主题征文活动,较好地推进了“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活动,号召会员们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每年7月—8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理论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开展理论宣讲和社会调研活动,其组建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已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团队,“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丝路连心 携手同行”“青春喜迎新时代 砥砺前行建新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后展开,会员们的足迹遍布省内各地,宣讲对象为留守儿童和当地党员群众,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脱贫攻坚战和新农村建设等,按照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深入到农村和乡镇,了解真实的民生国情,并号召同学们运用所学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每年10月至11月,“时政沙龙”系列活动则围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会精神开展相关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做主题报告、现场交流座谈、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受到师生好评。其中,2017年11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被光明日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报道。价值引领 知行合一除了常态化的思政育人活动外,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断探索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紧跟时代步伐,以学科背景为基础,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国情、省情、校情,把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报效祖国”。在这里重点介绍两项活动,它们是:
2018年10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展了“好好学习 平语近人”风华正茂谈青年活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引用的经典诗句。既要学习这些诗句的出处、文学内涵和学术含义,鼓励同学们学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结合习总书记讲话时的时政背景,了解习总书记“用典”的现实含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和具体要求。习总书记善于用典,能够古为今用,赋予经典古籍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展示,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这种基于学科背景开展的思政育人活动,一方面能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在润物细无声中用“优秀传统文化化人”,学生们在学用典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项活动是,2019年寒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学“习”进行时活动,设置了“平”语夜读、古往“近”来、“习”闻乐见三个部分。会员们利用夜晚诵读习近平用典片段,感受“平”语魅力。在古往“近”来模块中,自主阅读习近平的最新理论、著作、讲话等,加深对时代与国家命运的思考。“习”闻乐见,则以促进实践为目的,关注现实人生,体察社会百态,小组成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十年来,众多青年学子通过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汲取营养,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硕果累累,其组织的“时政沙龙”系列活动,2010年被团中央评为“大学生思想引导优秀活动案例”,并被授予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2017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价值引领 知行合一”主题活动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类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