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田杰英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王萍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宋海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白梅花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邢乃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大力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集群效应。高校思政课4门主干课程既相互联结,又各自相对独立,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启动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群落化”改革,使思政课整体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还要按照习总书记 “守正创新”要求,以马工程教材为基础,持续深化改革,通过构建课程群落,进一步促进各课程深度融合,教学效果进一步彰显。
二、努力做好与中学思政课有效衔接。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注重与中学思政课进行紧密有效的衔接。一是要了解中学思政课教学实际状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二是要研究中学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梳理教学内容上的异同与交叉;三是要了解学生对大学思政课教学的期望和诉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设计,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大力推进思政课现代化信息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要善于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动4门主干思政课程尽快向在线课程转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要重视摆正线上线下的关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遵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确保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不动摇。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育人。高校思政课虽然属于理论教学范畴,但是它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化认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课程体系重构,独立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今后,我们将以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项目流程,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在专业实验和实践之外,获得更加广泛的实践锻炼渠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必 须 融 入 思 政 教 育 全 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求思政教师政治过硬和人格高尚。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教师首先政治要强,心中有信仰才能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把目光投向时代和社会,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为学生树立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榜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全程。思政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业务素质要硬。通过完善内容设置、创新话语表达、采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引导学生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拓展知识视野,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成长;引导学生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锻造和锤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成为能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人。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普及知识、传播文明,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融入高校其他课程教学全过程。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社会主义核心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该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中,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镌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追求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崇尚真善美,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坚 持 正 确 政 治 方 向 带 好 带 强 思 政 课 教 师 队 伍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和团结全体教职工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折不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好作为党的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向广大青少年讲好、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指导学习、生活和人生的根本价值准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每一节思想政治课堂当中,让学生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论,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三、坚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必须把四个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党总支必须勇于担当,团结和带领思政课教师努力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像总书记希望的那样,通过不断学习,锤炼辩证思维能力,涵养家国情怀,拓宽个人视野、严于律己、提升人格,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支持马院思政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实力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全面从严治党,旗帜鲜明回应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关心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作为马院党总支,一定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弘扬主旋律,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底气更足,声音更洪亮。
坚 持 真 善 美 统 一 增 强 思 政 课 实 效 性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学、工作,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青春梦、成长梦、发展梦,使学生理解、掌握真理的价值与意义,学会以真理指导行动,实现不断进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课程、学生与自身,既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对教学的基础支撑,也关注学科前沿成果对教学的丰富拓展;既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发展活力推动教学创新,使我们的思政课充满正气、精气、元气。
思政课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严肃认真、大气磅礴,坚决反对庸俗化、娱乐化、腐朽化。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大规律,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谨、自律、自治。还要善于创设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能够被学生积极感知、乐于体验的,能够体现教学智慧、容易使学生生成“向师”情感并自动、自觉、自主参与的思政课教学情境,有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智慧的运动发展,使学生自觉向主流靠拢,向积极靠近,向进步贴近。
思政课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张扬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体人格成长。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精心栽培、滋润,引导学生自觉丰富价值内涵与精神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调动所有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度,使具有不同天赋、才能、气质、性格的学生,使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需求、专业特色的学生,都能够在思政课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价值、收获,都能够体会学习的探索、快乐、成功,都能够感受教师的支持、促进、力量,从而自觉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实现个人发展进步。
思 政 课 要 始 终 高 扬 马 克 思 主 义 伟 大 旗 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为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当前,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国际形势,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担负起的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要想不辱使命,就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政治信仰、升华为思想灵魂、转化为人生追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决同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使思政课课堂成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还要注意工作的方式与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要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和世界;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既要立鸿鹄之志,又要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
大 力 推 进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入 脑 入 心
一、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时代课题,总结时代发展特点,科学地阐明新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学习和掌握新思想,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本领,自觉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要把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战略,以及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作为教学重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重要内容。要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三、准确把握教学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只有从整体上学习和掌握其深刻内涵和鲜活特征,才能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二,系统性原则。将这一新思想同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把握其呈现出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精神品格,进一步增强对我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更加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链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的学习效果,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实现自我价值。
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社会热点评说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构建起“教与学”的平等对话机制,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