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 临 困境,从不放弃。15级纺织工程专业的汪超同学,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生活中积极乐观,大学四年里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始终不忘追逐理想的“伊甸园”,如今已被成功保研至纺织界的“清华北大”--东华大学。
为了目标,选择坚持
汪超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期望很简单--“安静学习,安静生活。”
学路漫长,但她坚信:千里之行足下起始。大一汪超给自己设定了几个目标:读书跑步、学习专业知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拿到奖学金……这些小目标知易行难,尤其是她的短板--高数。“我的高数一直让我很是困扰,但越是难啃的骨头我就越是要把它啃下去。”在高数苦海的挣扎中,温和宁静的汪超透露出一股女性少有的倔强,她反复演练思考,熟悉计算方法,请教老师与学长,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攻克”被不少同学深感头疼高数难关。
坚持不懈是汪超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为了实现自己大一通过英语四级的目标,她养成每天睡前记背单词、多读多背多记多练的习惯。她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一两天或几个月很简单,坚持一年就很难,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进,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这一份特别的品质是她成功道路上的踏脚石,为她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学习只要坚定了目标,向着目标,持之以恒前行,定有收获。”汪超感慨道。回首学习生活,凭着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以及豁达从容的生活信念,汪超先后获得省级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优秀学员……“虽然过去的一切看起来那么辛苦,但是却显得无比可贵。”她不负荏苒光阴,更没有辜负自己的初衷。
“追梦”纺织工程
刚入大学,汪超对自己被调剂录取的专业不甚了解,甚至心生迷茫。。偶然间一次讲座为茫然中的她指引了方向。2016年,学院邀请中国纺织联合会的李陵申副会长来院讲座,“纺织工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纺纱织布,也不是过盛的夕阳产业,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绿色智能专业,甚至涉及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的制造,新材料的研发。”李陵申教授的讲话让她“醍醐灌顶”,让她明白对子对专业也有太多误解,于是下定决心“深挖”纺织工程的内涵,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我因此确定了大学目标:考研。”
为了扩大自己的眼界,大三那年暑假,汪超选择参加东华大学开展的“纺织研究生国际假期学校”,在那里,她见识到许多权威专家学者。他们深厚的造诣坚定了汪超继续深造的决心。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沿的发展思想、开放的学习心态……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有太多值得学习了”。她还补充道:“因为那些专家学者是全英语教学,所以在夏令营最大的感受是要把英语学好。”浓厚学习氛围的熏陶,让汪超怀着谦虚之心,不断奋进。虽然夏令营的时间很短,但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
“有价值的输入是为了更好的输出。”汪超这样总结着自己的暑期活动。回到学校后,汪超更加努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保研至她的理想学校--东华大学。
磨难酿造的“甘甜之味”
用心精至自无疑,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汪超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实践活动。
大三她作为项目负责人,跟着老师开展“双醛壳聚糖和蛋白质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大创项目研究,项目研究过程离不开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过程特别复杂,经常要反复实验多次,才确定了正确的实验量。”课题研究虽艰难,但汪超从来不轻言放弃,她仔细回忆着共混膜实验过程:“我们反复尝试,最后找出失败原因--甘油浓度偏低,终于做出了共混膜。该项目在安徽省纺织服装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她也把这次经历看做对未来学习的铺垫,勉励自己。
“如果你离开大学和刚刚步入大学的状态是一样的,那么这四年时光就是浪费的。”几年过去了,轻纺院学生会体育部长当初的一句话仍记挂在汪超心头。这句话一直也激励着汪超不断超越自我,收获成长。她的步伐一年比一年踏实,她的目标一年比一年坚定。这四年对她来说一次巨大的蜕变。
面对别人的夸赞,汪超一直谦称自己是幸运的人。
清风徐来,汪超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寒冷的冬日里纺织着斑斓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