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考核改革,提质增负:大学不再“混”!


  莫等闲,考核改革后,空悲切!
  经过入学一两年的磨砺,似乎已经掌握了若干“学习套路”或“考试技巧”
  ……掌握了老师划重点、背诵题库答案、抢记历年真题……以及众多“补救”措施———开学初的补考、跟着低年级的课程重修刷分、还有“清考”等等“护身符”,以为补考重修在手,就天下我有……?注意!今年,考试要改革了!
  不再“一张考卷定终身”!
  韩老师说:“学校正在进行考试改革,越来越多的课程不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考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考查。”
  所谓多元化,就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求老师把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都作为课程考核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学期最后一次考试百分比将会大幅度降低。
  “例如,今后在课堂上,老师会展示二维码,让大家通过扫描二维码回答问题,教师就能立刻检验到大家当堂所学到的内容,并作为平时测试成绩。”在学习中,教师将增加安排期中考试、随堂测验等等考核形式,一方面能有效跟踪到同学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反馈给同学们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比如,还会推行个性化的计算机考试,老师随机抽题组卷,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复习进度自行预约参加考核。
  “考试模式改革后,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模式也要转变,要更主动学习,注重平时的知识学习、积累和运用。必要的知识框架体系中的内容当然会考,随着考核模式和考核内容的调整,死记硬背未必会得到较高的分数。”
  不再有“清考”!
  在毕业之前没过的课程,再组织一次考试,使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种“押宝”在最后一次的机会,今后都没有了!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习态度也因人而异。取消清考,使原本想把宝押在最后一次的同学没有了机会。到考试月再复习、到临毕业再复习等诸如此类“临时抱佛脚”的态度,面对改革后的考试体系,将有被淘汰的风险。
  “学业是一根风筝线,时刻提醒大家,别飞远了,别沉睡了。”“南医大有优良的学风,博学楼、德馨楼、学海楼……学海无涯,勤读不辍的传统融入我们的大学环境,也是希望同学们在读书做人方面都永远葆有学人的品质。”
  那个靠“混”就能度过的大学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时!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做了明确要求。
  韩老师说:“根据《标准》,现在各学院都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一个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他应该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对他的能力要求有哪些,毕业的标准有哪些,而这些标准和要求将更加严格和全面。”
  2019年,是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教育振兴年。“提质”工作成为重中之中:人才培养重新定位和完善淘汰机制。
  学校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大学本科教育“提质增负”是国家各类本科院校的共同目标,希望同学们能有这样的意识,那个靠“混”就能度过的大学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