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婷婷 摄

赵睿敏 摄

王珂鑫 摄

马锐芬 摄
小语种专业:以苦为舟,以梦为马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 了解世界, 懂得世界, 我们需借助多彩的语言。 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是探索一个新的世界,与新的文化不期而遇。 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现有日语、 法语、西班牙语、 俄语和朝语 5 个小语种专业,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际交流人才。
学习小语种的学生需要 “摒弃” 熟悉的发音方式, 去适应和揣摩小语种的发音。 很多人认为, 法国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家,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很多人正是因为这句话学的法语。 他们学法语之后, 法语中的 “小舌音” (声音类似于吐痰发出的声音)却打破了他们对法语最初的认知。 法语专业的学生为练出这个小舌音时常要嘴里含着一口水, 仰头漱口来不断地感受小舌的颤动。 俄语和西班牙语的大舌音更是没有在汉语发音部位中出现过, 学生需要努力地让他们的舌头肌肉适应这种发音, 对于说了十几年汉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很难发出小语种独特的发音, 他们需要不断机械地练习来适应外国语的发音方式。
小语种的语法完全不同于中文和英文, 英语的语法和小语种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如果说学理工类的学生需要天天用脑, 那学习外语的学生就要天天动嘴, 背单词, 背语法成为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内容。 西班牙语中一个单词就有 100多种变位, 法语阴阳性、 动词变位等各种搭配使用, 日语的动词变形, 俄语的变格、 变位……这些, 让每一个小语种的学习者望而生畏。
小语种的专业学习成果体现在一张证书上, 日语、 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的 “专四” , 韩语的等级考试, 高难度的专业考试不允许小语种学习者懈怠。 据悉, 每年西班牙语专四的通过率在全国只有 20%。 小语种学习者就业有优势, 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语言本身的应用性和工具性要求外语学习者有很高的造诣, 外语专业学得精才能在社会工作中应用得上, 听说读写能力样样不能少。 很多人认为学习小语种就业方向就是翻译, 其实不然, 除了一部分从事翻译的人之外, 还有很多人从事外贸相关的工作,或从事教学工作, 甚至一部分人选择跨专业考研。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小语种虽苦,但给学习者带来的视野是广阔的。 他们了解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 熟知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文化修养中也增添了些许异域的气息。 未来路上, 以苦为舟, 以梦为马, 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外语工作者, 他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
护理学院 : 你是人间四月天
如果说, 人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那么, 生命的质量也就成为了人们一路以来的追求。
这几天啊, 真是有点冷, 呼一口气, 也渐渐浮起了白霜。天刚蒙蒙亮, 同学们都紧了紧衣服, 缩缩脖子, 匆匆地走进食堂, 小跑到楼门口, 撩开门帘, 跳进屋里。 可有一群人却略显不同 : 她们穿着护士服, 戴着燕尾帽, 全身被裹得严严实实,就露着一双眼睛, 路过食堂, 也总是径直离开。 “穿着白大衣呢, 不好去食堂。 ” 距离太远, 有些听不清她们在说什么, 又好像在咯咯地笑。 她们走得紧, 容不得细听。
可能护理学没有其他医学类专业课程课时那么长。 但她们学得可一样都不少, 从 《基础护理学》 到 《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等等。 如果说, 医生是医学路上的苦行僧, 那么护士便是人生路上的朝拜者。 在理论课上学习护理的专业知识, 再到实验课上学习护理病人的操作手法; 从体格检查、简单询问病史, 再到护理实际操作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 晨晚间护理、 清痰、 导尿, 甚至是临终关怀, 她们都要一一熟练。
张晓风曾在 《念你们的名字》中写道 : “贴近别人的痛苦, 体谅别人的忧伤, 怀有恻隐之心, 仍是可贵的。 当你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 探看另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时, 你们遇见的不仅仅是人的病, 也是病的人, 也是人的眼泪、 人的微笑、人的故事。 ” 医生可以解救人的病, 护士则可以解救人的心。她们耐心又细心地和你讲解着患病机理, 叮嘱着你要注意饮食, 要适当地运动。 或许你的一句 “谢谢” , 便是对她们最大的慰藉。 她们反复练习静脉注射, 吸痰等所有的护理操作,目的只是为了给病人操作时, 速度更快一点, 痛苦更少一点。
疾病, 对于所有人来说, 都是一个被 “望而远之” 的词。它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就像是心里多了几层厚厚的霜,不会融化, 也不会瓦解, 直至康复。 人们一直处于病与无病的状态, 生理上的病, 心理上的病。 护理学院许敏老师曾经说过, 护士面对的不单单是病, 还有人。 她们在为你缓解疼痛的同时, 也是在给予你最大最多的关爱和温暖。 不知道是人类生性凉薄, 还是因为经济或者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人们在追求个人自我意识的满足感上, 学会了锱铢必较。 “你这护士怎么回事? 叫你们护士长来。 ” “那个, 服务员, 来给拔一下针。 ” “你都扎几次了 , 还扎不上, 学校都是怎么教的。 ” 有些人, 刻薄, 虚荣, 不会尊重, 也不会感恩。 而信任和尊重都是相互给予的。 她们给了你爱和温暖, 你怎么会忍心留给她们一副刻薄丑陋的嘴脸。 于此, 她们大多数人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 心情抑郁的心理状态, 导致了生理疾病的产生。 但她们在面对这些的时候, 只是笑笑, 摇摇头, 不再说话。 她们或许已经学会了忍耐和克制。 但是, 生而为人, 请你善良。
也许, 到了4月份, 一切都会好起来。 她们也还会像 4月份的太阳, 明亮又温暖, 也会让人多了些希望。
历史专业:尚德崇实,自强乐群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学,对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历史, 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 学习某个人物的某种精神, 了解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武装自己的头脑, 借鉴先人的经验, 吸取教训。 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可以加以对比,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历史专业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吧。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历史的学习无非是大量的背诵。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背诵在历史学的学习中只是一个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将历史事件一个个地串联起来, 梳理出其中的联系、 规律, 并结合实际, 找到其现实意义, 才能做到所谓的古为今用, 发挥出历史学的真正效用。 所以, 对于历史专业的同学来说, 如何有效地归纳、 梳理历史事件, 才是学习中最具挑战性的。
多年来, 历史文化学院始终继承、 坚持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及吉林历史教育底蕴, 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历史文化学院与吉林市五大博物馆签约义务讲解员, 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选拔, 并安排专业的老师对学生们进行培训。 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进博物馆,进行义务讲解。 在此期间, 学生们真正把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讲出来, 从而完成了由知识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这一活动, 不仅巩固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为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 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秉持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的宗旨, 创立了以专业考察活动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全体学生在三年级时, 到西安、 南京等城市进行专业调研, 探寻这些城市的历史遗迹, 这些活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其实, 像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院早已渗透到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 上课前, 同学们会准备课前演讲, 将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分享; 在创新周中, 同学们展示着自己的调研成果,亲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一起, 制作扎染和泥塑等等。学院组织学生到吉林磐石, 进行了名为 “ ‘重走抗联路’ ——文化传薪磐石行” 的调研, 用抗联精神指引前行, 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之余, 学院组织学生采访水工机械厂退休老人、 访查记录了留有无数发展印记的吉林化工厂 。 学院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重, 让同学们在一次次的特色活动中切身感受到生活中的历史, 这不仅培养了同学们对历史专业学习的兴趣, 更拓宽了同学们视野。
历史与文化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 不断树立新的办学理念, 努力培养 “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的毕业生。 学院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以培养 “书卷型、 书匠型、 书商型” 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 凝练了 “尚德崇实、 自强乐群” 的院训, 坚持 “教学立院、 科研强院、 人才兴院” 的办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未来的历史文化学院必将为吉林省乃至全国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师范专业:为人师者,其身须正
一根粉笔, 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 四季耕耘。 几载春秋的雕琢, 用粉笔寸寸写下知识与传承, 用话语声声道出处事与为人。 黑板前, 讲台后, 用一生固守这方寸之间。 讲台下是待琢的璞玉, 讲台前是灵魂的工程师。
北华大学的师范专业主要包括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心理学和英语师范专业, 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师范专业学生不变的理想。 合格的教师, 需有师德。 何谓师德? 是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 是 “一丝不苟, 诲人不倦” 。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 他们心里都有着一份责任。 为了更好地教导学生,每周他们都会练习普通话的发音, 练习粉笔、 钢笔、 软笔书法。前后鼻音的纠正, 词语到文章的朗读, 托着小黑板用粉笔写下一首首古诗, 整齐地摆放在文科楼的走廊里, 如果你偶然路过那一排排黑板, 那里每一笔都是他们努力的痕迹。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他们面对的是白纸一般的幼儿,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带动孩子们学习, 他们还需学习手工课、 舞蹈课、 素描课等。 成长总是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烦恼, 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现在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都聘请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 这也是师范心理学学生的所学目标。 除了理论知识,他们还要学习一些心理测试、 心理游戏和心理咨询。 测试分析出孩子的性格, 给予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这应该是对因材施教最合适的诠释。 他们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替孩子解决成长中出现的烦恼, 为孩子的心理保驾护航。
王阳明说: “知而后行, 以知主行” 。 学校为了检验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 经常会组织学生去幼儿园或者小学进行教学实习。 一堂堂生动的课程, 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孩子们喜欢这些实习教师, 而看到讲台下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 师范学子的心里又多了一份坚定。
都说 “先成人, 后成才” , 育人应为先, 师范专业的老师们以身作则, 他们用行动告诉师范专业的学生何为教师。 他们钻研教育学多年, 一颗赤子之心深爱着讲台, 站在讲台上,看着讲台下这群未来的人民教师, 他们饱含希望, 每一字每一句都在告诉学生, 何为教师。 这是教师的传承, 是责任的更替,是灵魂的交与。 我热爱, 故我存在。
虽一生固守于这讲台方寸, 但思想已随教育传播到四海之外。 这粉笔是教师开疆扩土的武器, 是教师传播知识的桥梁, 是教师雕琢灵魂的刻刀。 未来的教师们, 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