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建设 “富强滨州”,我们怎么办?

为服务“富强滨州”建设,发挥我校人才智力优势,更好地实现校地共建、校企融合、校城融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学校近日召开了服务“富强滨州”建设座谈会,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进一步深化校地融合的建议与项目征集活动。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结合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同志提出的 “六问”“八策”,围绕滨州市委、市政府“富强滨州”最新发展目标,以及滨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提升生态质量等重点工作,就我校在服务 “富强滨州”建设方面能做什么,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计划。

教务处 :

师范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强,且与地方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有着密切联系,多年来为滨州市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范人才。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发挥我校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提高师范专业建设水平和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积极谋求与周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开展合作共建,达成合作意向,在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实现互惠共赢。建议合作内容包括:

1.师范生委托培养。

2.基础教育与高校师资顶岗置换培训、共建教学团队。

3.共建优质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4.校地联合开展教学研究,申报基础教育研究课题。

5.校地优质教育设施、教育资源共享。

6.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等。

计划财务处:

1.建立校地共建、校企融合、校城融合长效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搭建融合发展平台,按照“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企业化运作,以产权、技术、人才智力、资本为纽带对接“富强滨州”建设,为我校科创项目运作运营和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服务支撑。

2.建议合作发展处负责融合发展平台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平台统筹管理学校服务行业、区域建设项目,主动作为,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依法规范和维护合作方、学校、学院、个人等各方利益,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形式多样化和我校服务行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

1.面向滨州市开放图书馆,办理借阅图书服务。

2.面向滨州市开放图书馆,开展论文、著作查重查新及文献资料咨询服务。

3.书画创作研究室与地方文化单位合作举行系列创作活动。如与滨州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书画研讨、创作活动,举办大型展览;与滨州市各县区书法、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书画创研活动;与惠民、博兴、阳信文联举办陈维信、石雨田、乍启典、张雷白、董建等著名书画家艺术成就学术研讨会。

飞行学院:

近年来,飞行学院致力于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地方航空产业发展,在高水平成果研发转化、高素质航空人才教育培训、重大民用航空问题决策咨询、航空文化传播、省科技发展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接下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助力滨州市申报国家级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园区,此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

2.在滨州市中小学开展航空科普,建设民航班,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航空、热爱航空。

教师教育学院:

树立主动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加强与滨州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肩负起服务滨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1.认真落实学校双服务工作,协助各服务地方团队到基层联系工作,特别是“中小学师资培养”及“定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推进解决大班额、学前教育等重点工程,均衡配置城乡师资力量,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培训工作。在与滨州市教育局合作基础上,扩大培训范围,探讨服务地方途径,研究培训方法,争取承办培训班1—2次。

3.组织有关人员到市、县教育局联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教育工作校地联席会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到滨州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工作,协助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完成山东省小学教师支教工作。

4.深入开展教师教育基地内涵建设。积极准备,认真开展“2019年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艺术学院:

借助自身条件,以现代设计创意研发、文化艺术展演、区域民间艺术转化新品研发为主线,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区域文化产业产品提质升级为方向,服务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1.文艺节目编排与演出。前期曾为惠民县策划大型舞蹈 《孙子》等节目,拥有丰富的策划、创作、编排经验,在舞蹈、声乐、器乐等方面有大量专业人员可以组织、策划、参加相关的演出节目,丰富城市文化建设和民众文化生活。

2.黄河三角洲民间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化。研究黄河三角洲传统民俗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从理论的角度研究民间美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地域经济以及自身的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现代设计和审美,立足生活需求,展示民族性和时代性,寻求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现代再生,探索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现代转化的路径。

3.文化创意产业与民俗艺术理论研究。开展当代审美文化与地域文化生活质量提升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传统民俗艺术审美与现代传播理论、传统民俗艺术的当代价值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等。

4.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包括艺术及博物馆衍生品开发,如传统民间美术符号如地域内剪纸、年画、草柳编、泥塑等的当代应用,生活用品器形、纹样的设计开发,联系当地企业设计瓷制品、布艺、家居用品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设计研发,产品包装设计研发,服务地方企业需求,文化创意设计的数字化应用,数字影像创意与制作。

5.特色航空创意文化产品研发。依托学校发展特色围绕航空、飞翔、蓝天、梦想等内容设计、研创与航空相关的创意文化衍生品,服务航空时代的文化需求。

6.服务地域城市环境打造与特色新农村建设。围绕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环境设计专业优势,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凝练地域文化符号,服务地方需求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特色小镇及新农村景观设计、景观雕塑设计制作等,促进区域城市、景观文化形象的形成。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有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立足山东省及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盐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污染生态与修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评价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团队。

1.中度、重度盐碱地改良与修复技术: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要启动北部重盐碱区域生态修复试点,推进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滨州市特别是滨州北部(沾化区、北海新区、无棣县等)有大面积中度、重度盐碱地,对这些盐碱地进行改良,增加耕地或农牧用地面积,将为滨州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我们将以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盐碱地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展中度、重度盐碱地改良与修复技术研发与推广。在中度盐碱地,实行固氮植物—生物菌肥—水系连通的土壤改良,经过改良的土壤达到农业经济植物种植条件。在重度盐碱地,实行微地形改造—水文连通—生物菌肥—耐盐牧草的土壤改良,构建湿地生态农业模式。

2.盐碱地造林绿化技术:利用筛选的适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的树种以及培育的耐盐碱植物新品种,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山东省林科院等单位联合攻关,针对滨州地区的道路绿化、园林绿化、林场建设,开展盐碱地造林绿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重盐碱地开展“集合单元模块的台田治理”土壤改良与生物修复技术推广应用,实现重度盐碱地的有效造林绿化。

3.沾化冬枣水肥一体化及品质提升技术:由于农药、化肥、激素等大量施用导致沾化冬枣品质下降严重,价格普遍偏低,附加值不高。结合佘春明书记的“八策”中的“品牌之策”,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研发沾化冬枣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推广“3+N”冬枣管理模式,3即为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和限产提质三种技术,N则包括无纺布+枣园种草保水、冬枣套袋防虫、杀虫灯+绿色诱芯杀虫等技术。可显著改善冬枣的品质,提高冬枣价格,增加枣农收入。

(本文材料由合作发展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