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双德是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担任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兼博士班班长。
“我的名字是‘双德’,足见父母对我品德的厚望。”李双德说。
“你的名字中有‘双德’,希望你德才兼备,厚德载物。”导师刘芫健教授要求李双德。
“从一名勤奋的学生到党员标兵,李双德在感悟中成长。”该院党委书记毛建平对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寄予厚望。
以德润心不计回报“李老师,再回来教我们一次!”李双德完成支教任务,孩子们对他恋恋不舍。2013年2月,李双德在读本科期间,主动申请到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山区的均才小学支教。“前20分钟给一年级的5名学生上课,后20分钟给五年级的2名学生上课。一整天的课满满当当。”从早到晚,李双德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一大早就去教室生火炉,给班里的留守儿童买苹果,帮孩子们洗衣服。半年后,复式班的成绩在当地大联校中综合排名第一。李双德获得“全国扶贫顶岗支教志愿者标兵”称号。
李双德被选拔去越南参加第七届世界大学生领导者峰会期间,到贫困地区帮助农民干活。“满头大汗,但内心畅快淋漓。”服务社会,李双德初尝奉献的快乐。
“师兄做得好,我们也要跟上。”2014年9月,李双德考取刘芫健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16年4月转为博士研究生。研二时,他得知一位师门同学为电磁场中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犯愁,于是就买了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学、听网络课程,然后连续三、四个晚上把相关理论全都教给他和师门其他同学,解决了这位同学的科研之急。实验课上,他会提前半小时到,布置好实验室的器材用具,方便同学们做实验。学期期末考试前,他会把专业有关的复习资料全部整理打印出来,并将重点题目和解析一并发给同学。
“我这么做,是导师日常的行为感动了我。记得有一天中午,刘老师把加班的工作餐送到教研室给我,自己去食堂吃饭。”李双德说,读研期间师生之间的单独谈话不下三十多次。“刚开始,我也有点小私心。导师就用自己的经历开导我,做事不要想着回报。”李双德回忆,刘老师曾经给我说过,在他读硕士时,得知自己的导师血压高,就悄悄地买了个血压计,坚持每天给导师测量血压。
“导师最看重的是学生品德‘增厚’了多少,他是我生命中的伯乐。”如今,刘老师搭建课题框架后,李双德就带着师弟师妹们一起科研攻关,成了学生中的“领头羊”。
在创新中品味“炖菜”
研究生入学之初,李双德专业基础薄弱,但他很勤奋。李双德规定自己的作息时间“早上六点到教研室,晚上十一点半回宿舍。”刘芫健教授说:“走到教研室楼下,打个电话,随时都能找到李双德。”
尽管勤奋,但李双德同样有年轻人的通病。读研初期,在学术研究中喜欢“快餐”,希望短时间内出成绩。李双德的研究方向是面向5G毫米波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力求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5G中电波的传播规律可视化,并通过信道测量与仿真建模揭示信道传播机理。“博士做研究,一定要有原创性。”刘老师希望学生静下心来,花时间让“炖菜入味”。
在寒冷的一月,李双德带着师弟去北京交通大学,借助那里的测量设备,进行隧道内测量。为了得到隧道环境信道冲激响应准确实测数据,每天有15小时守在隧道里。这些数据,成为李双德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并为解决隧道环境下的无线信道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信道模型方案。
目前,在电磁场数值计算中,依赖通用的商业仿真软件进行科学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十几年来,刘老师团队坚持源代码算法的自主开发,并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发明专利。李双德也加入了团队,逐渐体会到只有坚持原创,科研才有后劲。
有了科研积累,李双德申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当时母亲病危,他白天尽心照顾母亲,晚上在医院楼道里撰写项目申请书。那两周,他每天只休息3、4小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省级科研项目。
“无工作、无收入、无家庭”的现状,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令许多在读博士颇为焦虑。李双德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家孩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科研,考虑长远的发展。”导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化解学生心头的迷茫。
“我回家要坐十多个小时火车,每次都带着科研文献在车上阅读。因为导师在出租车上,也抓紧时间看文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双德连续三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我具备科研能力吗?”读研之初,李双德时常不自信。刘老师就一直鼓励李双德“开车要往前看。”如今,李双德从勤奋到优秀,打算“博士毕业后继续深造,只想在电波传播研究领域做出一点点成果。”
信仰助推博士健康成长李双德从小学习晋剧,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熏陶。“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听一听《我的祖国》《绣金匾》这些红歌,心情就敞亮了。”李双德更是对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主演的 《布衣于成龙》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主演的《焦裕禄》情有独钟。
“上高中时,每次看到冉冉升起的国旗,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双德在大一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时入了党。
去年,李双德担任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有12名博士党员,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成了他的新课题。“博士科研任务重,党支部活动满足完成基本任务。”李双德决心改变现状,使党支部成为博士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选择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事迹的视频播放。开始时,大家或许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观看,但随着视频的播放,院士做人、治学的事迹吸引了大家,我从大家的表情中看到了思考。”李双德精选学习内容。又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送给奋斗者的励志名言,则挑选了更能引发博士共鸣的“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
为什么做科研?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这些都是党支部活动中讨论的话题。渐渐地,党支部每个月两次以上的集中学习会,请假的党员少了,提前到场的多了,会上发言踊跃了。在党支部微信群里,李双德经常会分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中的内容。
“博士一支部的会议记录,图文并茂,堪称范本。”该学院党委组织员吴进老师赞叹。“大家轮流做学习记录,让每个人参与其中。”李双德说。
党支部建立了“点对点”帮助制度,从学业和党性修养方面,党员一对一结对,发挥所长,在学习、思想上共同进步。
去年年底,该党支部发展了刘宝光博士入党。党支部中有7名博士获国家奖学金,4名担任过学生干部,一作发表科研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EI收录27篇,8名主持江苏省创新项目。
“我选择了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植物学家钟扬把论文写满高原的感人事迹,作为下一次 支 部 学 习 的 内容。”李双德正在制定的党支部学习计划中,还打算去红色基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