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加油站” 助力追梦人
盼望中寒假如期而至,期待中新学期向我们走来。离开山理的那一个多月,不同的同学将寒假过得各有滋味,精彩的故事值得分享,有趣的灵魂因此相遇,或许在别人的寒假里,你会发现自己的影子,也会受到足够的启发。支教是种传承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盼望着寒假早点到来时,有这样一群人早已踏上离开学校的列车,但他们奔向的不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家乡,而是我们并不熟知的困难重重的远方,他们是大学生支教教师。支教,是一件很多人都想要去尝试的事情,却只有少数人去实践它。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惠鑫寒假期间去西藏那曲地区参加了支教活动。那曲的自然条件恶劣,严重缺氧,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的地方要到5100米。惠鑫所在的团队最开始有24人,后来因为高原气候,几位伙伴身体都出现不适。在支教开始的第一周结束后,就剩下了18个人,最后一周,仅剩16人还在坚持。“我是跑马拉松都不太吃力的一个人,在那里跑400米就喘得不行,再加上我们那个地方很偏,一到晚上12点就停电,连暖气都没有,早上都是被冻醒的。”就是如此恶劣的条件,他们也未曾放弃,他们给西藏的孩子带去了不一样的世界。“这里大多数孩子的家庭状况都特别不好,我们这些志愿者所讲都是他们不知道、没听过的世界,这让他们很兴奋。”惠鑫说。
其实,给予也是相互的。志愿者给孩子们带去了不一样的世界,孩子们回赠给他们一片赤诚之心。孩子们会教他们跳锅庄舞,也会在美术课上为老师画一幅画,上面写着满满的祝福,稚嫩的笔迹下是对老师真诚的感谢。当他们离开时,收到了来自这些孩子们的哈达,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抱着老师哭,也有学生对他们说:“老师,我们不希望你们走,你们走了我们就不知道找谁玩了,你们能不能留下?”将温暖赠与他人,收到的也会是温暖。
这不是惠鑫第一次支教,大一时他就参加过支教,当时去的是贵州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所小学。在那里他认识了另一个志愿者,在与志愿者聊天过程中,他才知道这名志愿者的家就在小学两公里外的地方,他小时候被支教过,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考到了当时支教他的那名大学生所在的大学———青岛大学。在他成为一名大学生后,他又回到当地支教,想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因为他的故事,我才明白,原来支教这件事真的能带给人很持久、深远的影响,我想要做这样的事。”这也是惠鑫坚持支教的原因。
用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对支教人最真实的写照。寒假精彩纷呈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手中会做出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时间在不同的人生命中会发生不同的事情。总有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的每一天都无比充实。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史雪婷利用假期在家乡的景区实习,她说:“我在景区做咨询工作,一开始我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就把节目表和地图给他们看。后来,我可以灵活地回答各种问题,主动与别人聊天,有趣的是还听到了好多种方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会读书,更要会生活,会独立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让课本上的知识变活,转化成真正的能力,当你真正把那份热爱投入进去,工作便不再称为职业,而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被迫谋生,而是真正地体验生活。
经济学院仲舒馨同样把一个短暂的寒假过得精彩纷呈。“我平时在宿舍,闲着就会跳两下。”仲舒馨自幼对舞蹈充满热爱,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到现在也没停止,她会的舞种多而精,随便来一段音乐就可以跟着节奏起舞。寒假在家的这些天里,除了去香港交流学习的一段时间,其余时间都献给了心心念念的舞蹈。因为担心身体吃不消,所以每隔一天的晚上她都去舞蹈室跟着舞技高超的师哥跳上两小时,结束后都是满头大汗,四肢酸痛,但因为是心之所想,所以没有半点不情愿。大年初四,仲舒馨以嘉宾身份参加了济宁漫展比赛,她的精彩表演惊艳了在场人员,博得阵阵掌声。“舞蹈是我一生最美的遇见,这个寒假令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我的舞技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她边说边笑,嘴角飞扬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
大学生考驾照是当下普遍现象。在采访的同学中,在寒假学习机动车驾驶的不在少数,有些同学因为年龄或其他原因在寒假刚刚报名或者考完科目一,更多的同学在寒假已经上车练习,学习科目二、科目三,也有部分同学在寒假拿到了自己的驾驶证。经济学院王艳茹将寒假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学车上,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前往驾校,天色渐黑才返回。本想寒假好好休息,但是因为学车被迫早睡早起。“不过我还是挺开心的,学车是我喜欢的事情,我觉得技多不压身,早点学到手必然是件好事。”她面露微笑,语气轻盈地说道。学习永无止境学习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学有所成必然要坚持在奋斗的路上。寒假不足40天,若想挥霍时间,便也是眨眼之间,然而好之者和乐之者总是善于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在当下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的年代,考研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很多高校学子将考研列入自己的人生目标清单,于是在这个寒假,准备考研的山理学子摩拳擦掌,向着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迈进。有些学生在大一入学后就确定了考研的想法,但从大一就开始着手准备的毕竟是少数,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魄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大多数同学在大三开始准备考研,因为大家往往在度过两年大学生活之后,更能明白自己的优缺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考研方向。
经济学院张子琪在大一确定考研,在大三上学期开始着手准备,最开始她通过听讲座、咨询相关高校和辅导机构等方式了解考研的相关事宜,并计划在大三下学期正式开始系统的复习。她的理想职业是大学教师,所以考研这件事情从长远来看,只是漫漫学习路上必经的一部分。在寒假,张子琪保持着学习的状态,但是她并没有选择“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选择到辅导机构做学管师,提前体验理想职业的工作生活。这样一来劳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学生的方法,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认知更为清晰。
1月20日至2月1日,管理学院徐慧莹和数学与统计学院任琪琳、李广慧、韦英婕等四位同学一起在韩国首尔度过了为期13天的交流学习生活。在这段时间中,交流生的课程主要包括韩语课和韩国文化交流活动。在徐慧莹看来,短短13天,她作为交流生的学习所得不只是韩的语进步和对韩国文化的了解。因为有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的众多高校学生一起前往,徐慧莹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透过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前进方向。不仅如此,在这短暂的13天中,徐慧莹慢慢学着克服异乡的语言沟通障碍和陌生的文化环境,克服孤独感和思乡情,变得成熟独立,这是交流学习的额外收获,也是最为珍贵的人生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然如此。倘若坚持求知的积极心态,那么总会在学习之外另有收获。
时间如白驹过隙,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把握好当下,就是对过去和未来最好的交代。“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倘若奇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应该是努力。
新学期新开始,不负韶华不负梦,背好行囊大步走,一路花开一路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