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校长“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的思想指导下,20年前的1987年6月,我去上海物资回收利用公司联系学生实习工作。接待我的贾生圭科长激动地说:“太好了,以前从来也没有大学生到我们公司来实习过。”于是马上引我见李炳章经理,李经理不仅欢迎我们去回收公司下属工厂实习,还十分高兴地说:“上海回收公司主要是回收利用上海市各种工业废物的公司,很希望能与多学科的上海工业大学合作。”当我把这一信息向校、系领导汇报后,校系领导和回收公司及其上级领导多次互访沟通。1987年7月28日上午9时,钱伟长校长、徐匡迪常务副校长在乐乎楼亲切接见了李炳章经理一行。钱校长谈到他很早就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十分重视,并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回收公司不仅要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更应注重其环境效益。
二次资源开发利用基金会成立
经双方多次筹备磋商,1987年11月4日,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市回收利用公司正式成立“二次资源开发利用基金会”,会议在乐乎楼举行,当时的副校长徐匡迪和方明伦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还邀请了市科委、市经委、市环保局的领导参加,也作了重要讲话。上海电视台及各报社记者在第二天作了专题报导。基金会成立后,顺利地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现场调研与科研实践
在徐匡迪带领下,分别参观了回收公司下属的海光金属熔炼厂、贵稀金属提炼厂、杨浦有色金属冶炼厂、久新拉丝厂等十余个厂家,根据各厂存在的技术难题决定了第一批研究项目。其中较大的项目有徐匡迪教授为首的海光金属熔炼厂工频炉改造、贵稀金属厂含金、银及铂族金属废料回收利用三个项目以及久新拉丝厂为桑塔纳轿车配套的提高不锈钢抗拉强度的研究项目。
经过多年的研究,不仅解决了回收工艺的技术难题,而且科研成果得到了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许珞萍教授为首的“高强度奥氏体不锈弹簧钢丝研制”等项目获得国家商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我和徐扣珍、陈世琯老师研究的“电化学法处理有害固体废物回收金、银和铅”获得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根据钱校长要注重“两个效益”的指示,我们和回收公司组成的科研团队几年间向市科委、市经委、市环保局申报了一批项目,其中较大的有废干电池火法处理与综合利用、铁合金渣回收利用、铂族元素分离回收及制取高纯铑等项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一直得到钱校长的关心支持。1989年和1992年我校分别出版了“二次资源开发利用专辑”和“二次资源开发利用论文集”。徐匡迪教授写了发刊词,钱校长在论文集上题词:加强再生资源利用研究,促进教学科研,造福人类社会。论文集成为我们走向全国最好的交流资料。
从上海走向全国
基金会多次向商业部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商业部长十分肯定我们的工作,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还分别与北京、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回收公司洽谈合作意向,并多次参加全国物资再生利用研讨会。1993年12月21日,在武汉召开由国家经委主持的全国废弃物资源化研讨会,我和姚振淮系主任参加,钱校长题词的论文集是我们与各省市141名代表的交流资料,为此很受领导的青睐。姚老师不仅被委任为大组讨论组长,而且在大会上作了精彩发言。
走出学校和走进学校
根据钱校长大学是开放的精神,我们带环境系学生走出校门。1987年去废橡胶回收厂实习,针对该厂废橡胶粉碎和筛分效率低的问题,学生一面实习,一面进行测试及改造粉碎和筛分设备的试验。经后期研究,用锤式破碎取代辊式破碎、振动筛代替摇动筛,可使出粉率由原班产1.5吨提高到2.0—2.3吨。1988年夏,我带环工861班学生去杭州实习,在杭州酷暑之际,以学生陈之刚为首的一小组调研了杭州市废易拉罐资源利用及现状,并写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公司经理十分高兴地说:“我们早就想做这件事,但总做不成,这下你们可帮大忙了。”他还用经济手段奖励了学生。校生产实习科钱老师正好在场,他说:学生实习从来只有我们付费的,倒过来这还是第一次。1990年我还被评为上海高校校外实习先进。
除了走出学校外,我们还有二次“走进学校”,即开办过二次全国性培训班。第一次是1988年1月6日至2月4日,举办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班,全国各地34名学员参加。第二次是1988年11月12日至12月12日,为液压传动技术培训班,学员31名。由于回收公司原技术力量比较差,培训学员回去后大都提拔重用。液压班一位王姓学员回上虞后,正好公司的液压机坏了,他利用学习班学得的知识马上修好了设备,公司经理高兴地说:“你上海没白去。”另外,扩大了上海与外地行业的联系,如安徽合肥回收公司把他们无法处理的合金废料送到上海贵稀金属提炼厂进行处理。通过培训,扩大了基金会在全国同行的影响。
基金会红火了五、六年,温度就下降了。一方面是由于双方领导的不断调动,更重要的是原计划经济时期,规定上海市的工业废料必须交指定的回收单位处理,而市场经济打破了回收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不管那段时间多么短暂,我们在钱校长指导下,为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事业、为学校学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永远不能忘记这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