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灿若星辰,汇于学海———你不知道的特色专业(三)







体育专业:迎风启航,向水而生

泰戈尔曾说:“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他们用脚划出最美的旋律,他们用手演奏团结的歌曲。

在风中飞翔,用滑轮来代替翅膀,他们就是来自体育学院的滑轮队。滑轮起源于苏格兰,是一项来自西方的运动,但是现在的中国,到处可见滑轮运动。而今年北华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滑轮指导员培训班,体育学院院长在开班式上谈到,开展滑轮运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滑雪运动。滑轮运动,最美的还是那跳跃的舞步。

滑轮队的队员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这自豪感源于滑轮队的辉煌战绩。在中国第一届滑轮大赛中,闫伟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佳绩;整个团队在北京马拉松起跑仪式上担任领跑,在吉林省滑轮大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团队成员却从没有任何松懈。在队中,队长与队员拧成一股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训练中,为了熟练技巧,不顾一切地付出。他们平日里反复地去练习每一个动作,困难在他们一步一步的滑行训练中逐渐被消灭。也因此,滑轮队中走出了许多优秀的队员,他们像落叶一样,在风中跳起那优美的华尔兹。

在水中摇摆,用手演奏团结,他们就是来自体育学院的龙舟队。李隆基曾有诗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描写的便是这赛龙舟的景象。现在龙舟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活动,更是作为一种比赛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众所周知,龙舟运动是一项注重团结的运动,北华大学龙舟队的成员也表示龙舟最重要的是团队精神,只有团队配合好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到今年为止,龙舟队已经走过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他们不断努力,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2014年北华大学龙舟队代表国家队参加第11届亚洲龙舟锦标赛,参加的7项比赛取得2金3银2铜的成绩。特别是2000米环绕赛是中国队继1990年后,时隔24年再次夺得金牌。现在即将来到的2019年,龙舟队的成员们带着前辈的荣誉与压力砥砺前行,他们用压力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为学校争光。他们像鱼一样,在水中疾行,冲向那最后的终点。

是人终究会成长,既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滑轮队、龙舟队在成功中迎风起航,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专属通道。他们以叶的姿势跳跃,以浪的汹涌前进,带领着北华学子一步步看向远方。

雕塑专业:雕刻时光,塑出大美

提起雕塑,最先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呢?是殿堂中被世人奉为瑰宝的断臂维纳斯?还是中世纪服饰手持凿具的米开朗琪罗?长时间以来,雕塑一直以典雅、高贵的艺术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是一个充满距离感的字眼。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善于思考发现,美往往是无处不在的。雕塑,也就在我们身边。

雕塑,顾名思义,就是“雕刻”和“塑造”。美术学院雕塑系于2012年成立,2014年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全系共计6名教师。目前开设有素描基础、泥塑、艺用解剖等专业课程,专业可细分为传统雕塑和工艺雕塑。传统雕塑以研究人体构成塑造为主,通过制作泥塑头像、人体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具体操作分为建立大形、深入塑造、整体调整三个步骤,同时进行艺术创作和有实际意义的艺术作品,如纪念碑、人物像等;工艺雕塑专业性与前者相比较弱,是应时代产生的新兴专业方向,学习内容相对传统方向更加广泛,如陶艺、设计、材料等。

雕塑系是美学体系中对专业要求较高的专业,也是美术学院最需要体力劳动的专业,他们的课堂充斥着木削、铅笔碎屑和干湿不一的泥土,教室的任意角落都能翻出木锯、铁斧或钢丝钳,十几个人要从卡车上卸下数吨原料,连瘦小的女生也可以扛起五六十斤的钢铁架穿过两栋教学楼,衣袖上总能抠下结块的泥巴。这,才是雕塑系真实的日常。

作为与雕塑触类旁通的艺术门类,陶艺同样也在雕塑专业的学习范围中。2012年,雕塑系建立了陶艺工作室,工作室的创立、布置再到装潢皆是由雕塑系教师带领学生一手置办,室内设施齐全,置有电窑炉两台、炼泥机一台、拉坯机数件,能够进行捏塑、拉坯、素坯彩绘、烧制一系列的工作。工作室曾与吉林市博物馆、丰满实验小学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奖。

工作室布局简朴,沿墙壁摆放的展览架上放满了陶艺作品,这些作品多半是以猪形象为创作基础而制作的形态各异的猪或器皿,为迎接猪年的到来,学生们正在进行以猪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并即将在吉林市财富广场举办创意集市。

相较于陶艺,另一种艺术形式则更富有地域风情。冰雪雕塑艺术是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而诞生的东三省特色的艺术产业,雪的物理属性使它同时具备了石雕的粗犷和牙雕细腻,虽然存置时间较短,但极具灵性。我校雕塑系在冰雪雕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在近期举办的“冰雪缘·雕塑情”第四届中国长春大学生雪雕赛中,我校“杯莫停”队的作品《五谷丰登》荣获二等奖。

雕塑既是代表时代主流文化的里程碑,又来自生活,渗入我们日常的一点一滴。在大学4年时光中积累沉淀的一切,也将会伴随着他们越走越远,在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计算机专业:指尖敲击,引领时代

“砰砰砰”,清脆的敲击键盘声音萦绕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那是智慧的敲打,是灵魂的碰撞。他们不会很多门外语,却掌握着多种“语言”,那别致的0与1组成的编码是这些程序员努力的成果,更是时代进步的敲门砖。编程的目的并不是赞美计算机可以做什么,而是赞美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可以做什么。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包括五大专业,即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教育科学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并不像电视中那样随便敲敲打打就可以实现想要的功能和效果,也不像大家脑海里普遍想的那样遍地都是IT精英。一旦进入了这一专业,代表着要日日与电脑为伴,夜夜畅游在代码的世界里,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钻研能力。现阶段计算机的发展可谓是快之又快,从古老的计算器到如今的AI人工智能,这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人类日后发展的方向。

为了让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们有更好的学习以及拓展空间,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游戏基地,基地中包括各种专业方向不同的实验室供大

家学习。基地是由嵌入式、ACM算法实验室、综合实验室、3D影像等组成。其中嵌入式参加了各种人工智能的比赛,皆取得优异成绩。为了让人工智能得以迅速发展,学院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供工作室进行研究。以及ACM算法实验室的同学们,他们奔赴中国各个地方参加比赛,在竞技场上为母校争光。

今年9月21日至22日,第四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吉林站)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经过网络选拔赛,最终有来自141所高校的224支队伍获得现场决赛资格,在赛场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一决高下。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北京大学等23支队伍获得金奖。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承担了本次竞赛志愿服务工作。我校师生的良好风貌、出色的组织工作和服务受到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委员会和参赛师生的好评。

计算机学院平时日常的主要的专业课程有C语言、C++、数据结构、JAVA、Web应用开发技术、操作系统原理等。各种语言的广泛学习方便了大家的编程,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每种语言学完之后都要制作一个课程设计,主要用该种语言进行编写系统或者软件,从而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同学们组队的课程设计过程,大家不仅学会了专业知识,也更加明白编程是需要协作的,没有孤军奋战的程序员,只有团结一致的团队。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身为就业率极高的工科学院,良好的师生风貌以及计算机的睿智与可爱是你身陷于迷途中指引你的明灯,是迷雾中愿与你为友的伙伴,是苦难与光荣愿与你共享的亲人。计算机的世界,是充满神秘的世界。

林学专业:与林为伴,与绿同行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是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描绘出的宏伟蓝图,这也是北华林学人终生不渝的理想。北华大学的林学专业分为传统林学和林业数字化两个方向。前者更加注重化学方面的知识,而后者则多了遥感等数字化方面的课程。

独木不成林,林之一字,繁木森林也。森林植物学这门课程贯穿了每个林学学子的大一时光。世界上现存有35万多种植物,能记住的植物只是沧海一粟罢了。所以,分类是每个林学专业的学生必练的一项技能。界门纲目科属种,观察并记忆植物不同属和种的特点,进而简单的分类植物,而后再翻阅厚厚的东北植物纲,准确定位植物的名称。对于森林植物学来说,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从教室书本走到实验显微,林学学子在一次次的对植物的解剖中,一遍遍对植物细胞的描画中,将一类类植物刻印在了脑海里。再从实验室走到了室外,由教师带领,走近校园绿植,一棵树一棵树地辨认。每一株绿植,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次的观察,都有不同的变化。

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四季不同。学会了分类鉴定植物,林学学子丰富的实习生活也将要开始了。专注书本只是林学的铺垫,真正的知识都写在森林中。从大一到大四,一届一届的林学学子带着压制标本的任务来到磨盘山实习。行走在绿林间,脚下是繁茂的植被,头顶是葱郁的林木。山路不好走,泥土碎石,坡道微陡,除此之外,林间还有许多咬人的虫子,进山之前,每位同学都接种了疫苗,不管多热都穿着长袖长裤。实习是辛苦的,白天爬山采集各类植物,傍晚回宿舍辨别压制各种标本。实习是充实的,从此在林学学子心里,林间小草都有了名字,树纹里都写着故事。

林学院设有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土壤实验、生理实验、遗传育种等实验室,其中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对学生开放个别实验室,让对其中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在实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所在,让科研带动教学。

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的负责人程广有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能以身作则,用我的自觉认真,让我的学生成为踏实进取的人。”教师传承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更是一种精神。林学的老师带着他们的研究生一次次进山科研,将累和苦抛于脑后,在森林里给研究生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程。而实验室里,教师们带着研究生为本科生细心指导,夯实基础,耐心且专注。林学的老师们都是森林的守护者,森林也赋予了他们广阔的胸怀,他们穿梭于林间和讲台,把森林的气息带给学生。

绿色,是生机,是活力,更是希望。一代代的林学人与绿林同行,带着满腔葱郁的希望,已经在路上!

法学专业:学法维正,求索一生

亚里士多德曾说:“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生活在法制国家的我们从小便知道要知法守法,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整个国家的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民族的安定才能有所保障。“法”在所有正义者的心中都是庄严而神圣的,是为维护正义而生的,总有一些人在为法律的维持和发展不断做着贡献,法学生就充当着这样的角色。

大部分选择法学的同学最开始都是为了心中那份小小的正义感,既然选择了法学,就要做好接下来的每一步。学好法学最基础的就是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用大把的时间去背诵书本上不好理解的内容,这个过程无疑是枯燥的,这些乏味的理论知识可能陪伴着法学生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但学好法学绝对不是单靠理论知识就够的,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

我校法学专业经常会组织模拟法庭。在模拟法庭中,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案件,大家根据自己对整个案件的理解、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去找到相关的法条、案例,并扮演庭审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案件的审理。模拟法庭的开办让法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一个法律职业的工作职责所在,在提高大家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找到将来从事法律职业的方向。与此同时,我校法学专业每年都会参加东北高校模拟法庭大赛,并连续三年取得了前三的好成绩。

除了模拟法庭之外,法学专业还会组织同学们去法院观看庭审现场,他们注重的不只是庭审体验的过程,更要从开庭前法律文书的写作、证据资料的汇总,开庭中的辩论与反应能力以及开庭后的总结中,来学习整个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同学们的能力能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向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职业工作者。

2018年我国进行了法考改革,法官、检察官、法律顾问等职业都需通过法考,我校法学生在今年法考中也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就业前景十分明朗。

法学是实实在在贴近生活的一门专业,在学习法学的过程中,法学生的逻辑性和规范性愈发完善,他们也能帮助身边的人去解决一些法律问题,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随着对法律逐步深入的学习,他们学法的信念也更加坚定,除了当初的那小小的正义感,更多的是想为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尽一份力。法学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法学生用一生去探索,但既然选择,定当全力以赴,以法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