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学 生 马 克 思 主 义 宗 教 观 教 育 方 式 探 析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含无神论)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和宗教现象,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自觉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以及伪科学的能力,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须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也是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灵魂课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历史实践和法律法规四种表现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宗教理论政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方针政策、基本教情和法律法规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宗教的本质属性、存在根源、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方针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大政方针,自觉遵守宗教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教情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宗教经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法规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法治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
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面的选修课。为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满足部分学生更好了解和把握宗教政策法规和宗教方面的基本常识,不断推动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这方面的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法规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有神论的侵蚀和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选修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宗教政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面的教材建设,编写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精品教材。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培训
对学生党员团员开展党的宗教理论政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学生党员团员,不但不能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而且还要坚持和积极宣传科学无神论,带头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反对邪教、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做一名坚定、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和唯物论者,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对待宗教和宗教问题,懂得不信仰宗教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起码条件。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信仰宗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一项政治纪律和一贯要求,必须自觉划清共
产主义信仰同宗教信仰的思想界限。宗教信仰追求并不存在的所谓彼岸世界的幸福,其世界观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盲目的;共产主义信仰主张在现实世界追求人的美好生活,并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科学最崇高的信仰。大学生应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要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遵守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和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确区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正确区分宗教与极端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联系紧密、相互交织。做好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既要做好聚居区的工作,也要做好散居区的工作;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我国,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有着一致的根本利益,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无论信教与否,公民都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要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认清极端主义的本质,坚决反对以歪曲宗教教义或其他方法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的主张和行为,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三、积极发挥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运用互联网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网络传教、虚拟教会等新的宗教活动形式开始出现,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开始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互联网上宗教方面的问题已经显现,给高校宗教工作特别是抵御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带来了严峻挑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员干部应大力提高网络技术运用本领,加强学习掌握应急管理、舆论引导和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高度重视互联网上的宗教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大宗教政策和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网络宣传力度,改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网络宣传形式和内容,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生动、活泼、新颖,创造大量形象生动感人、道理深入浅出的宣传教育精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办一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网站,有针对性地介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报刊、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新闻媒体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敌对势力妄图用基督羊来驯服中国龙,使中国基督教化、中华归主,企图以基督文明取代中华文明。在抵御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这个重大问题上,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必须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做好防范和抵御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重要性的认识。应抓住重大活动等有利宣传契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面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宣传形式和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宣传教育措施落实落地落细。在涉及宗教方面的宣传教育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方针政策,遵守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自觉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引导大学生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 2016 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16JDZXB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宗教政策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