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一“园”复始 万“员”更新


  新学期已至。一个“新”字,道出了每个人的心声与期待。与过去有些不同的学校,与过去有几分改变的同学都露出新的气象。新学期,新的开始,所有过去的困顿与浑噩都可以烟消云散。校园春又来当食堂又变得熙熙攘攘,晚上的教学楼又可与月争辉,稷下湖又有不息的人流时,就预示着新学期将寒假送入了回忆。新学期新气象,山理工也有了新的面貌。
  元宵节又叫“花灯节”,东校区旁步行街两侧的树上缠绕上了一圈一圈的彩灯。夜幕袭来,校园里便可以欣赏到“天上一轮月,地上万盏灯”的精彩,为整座校园增添了一抹亮色。
  艺考的宣传条幅依旧挂在树上,昭示着几天前山理工人来人往的追梦盛况。留校参加ACM集训的同学说,艺考的时候食堂只留下一个窗口给留校学生买饭,其余全部设成艺考卖饭窗口。山理工给逐梦者最无忧的后勤保障,特殊时期对艺考生如此,平日里对我们同样如此。
  寒假之前维修的第二浴室已经竣工,浴室采用了三种新的提供热水的方式,既保证了42摄氏度恒温水,又可以避免由某一系统故障引发的洗浴系统瘫痪问题。将原本的大空间分成一个个小隔间,并全部更换了衣柜和放洗漱用品的栏架,使用起来更加便利舒心,浴室环境一直在往更好的方向变化。另外对有电动车的同学来说惊喜来了,学校新设了充电桩可以充电,结束了以往“随缘”充电的时代。很多同学说:“以前都是去校外充,价格高而且不方便。学校有了充电桩,我们再也不用跑那么远去充电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山理工和旧日的自己,学校以新的面貌给我们更好的保障,我们更应该以新的面貌迎接更好的明日。人有新气象过了正月十五,年节便正式画上了句号,山理工人纷纷走出“过年舒适圈”,继续行走在路上。伴随着同学们陆续返校,许多同学已经悄悄定下了新学期的奋斗目标。
  大学里总会遇到这样一群人:刚开始跑步计划,逢人便夸夸其谈“我打算每天跑6公里,刮风下雨都阻挡不了我”;刚在“百词斩”打卡三天,就发朋友圈“每天背100个单词,坚持签到”;刚打算坚持每天晚上十点半之前睡觉,就广而告之“我再也不会熬夜了”……结果不出半个月大多就以失败告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赵钰颖就曾是个喜欢“炫耀计划”的人,她的计划却总是因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废止。新学期已到,她决心彻底改掉这个缺点:“真正的成功从来都是不露声色的。”她说,坚持做一件事情,就不需要跟别人讲述自己内心深处有多少波澜,也不需要因为别人的一点称赞而沾沾自喜,更不需要为他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的航向。
  同样是为新学期规划路径,美术学院苏予恒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他决定不再给自己灌输模糊不清的目标和梦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鸡汤热血式的口号已经不再适用于大学生。他认为,大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可实现的量化目标,只有清晰可执行的计划才有实施的可能性和相对确切的评判标准。他希望新学期自己能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并在笔记本上详细列出了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需要做什么。就像马拉松比赛中的一个个站点,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离最终的梦想更近一步。
  每一个能实现的小目标,都有可能通往大梦想。耐心等花开向假期说拜拜,向新学期问好。对于老师们来说,新的学期也意味着全新的开始,万事从头来,一切皆为新。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辅导员崔建强负责整个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他说,目前大一学生学业问题主要集中在怎样适应大学节奏、怎样更高效地学习上;大二学生面临选择专业方向的问题;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对未来道路不确定性的担忧,即如何做“选择题”。他坦承,作为大一辅导员,他对低年级的问题比较敏感,对高年级的把控较为薄弱,新学期必须更加注重这一方面。新学期崔建强要教授《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他认真学习了这方面的很多知识,翻阅了大量的书籍,他说这样讲起课来心里才有底气,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提起学生,崔建强滔滔不绝。他认为这一届学生接受能力强,敢想敢尝试,思维活跃,不愿接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但也不会越过底线。他们有些调皮、贪玩,但关键时刻能把握好“度”。他希望学生在新的学期能够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顺利完成自己的课程任务,并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或者兴趣爱好,在生活中摆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向上、踏踏实实、稳中求进,学会思考总结,向着“五有”人才的目标继续努力。
  从老师到学生,山理工的每个人都以一副焕然一新的面貌为新学期做准备。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言:“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时,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新的学期,每个人都有新的事情要去做,有新的目标去实现,有梦想要继续奋斗,这些新鲜的东西足以弥补人们对过往的不甘与遗憾。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不仅是越来越宜学宜居的校园,更是山理工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每个人的年龄,更是学习与生活态度上的一次蜕变。2019,愿大家得偿所愿,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