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灿若星辰,汇于学海———你不知道的特色专业(二)







林学专业:山川有我,绿树成荫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草木有心,万物皆灵。对绿水青山的向往给每个人的心里种了一颗种子,在学习林学的过程中,要么它在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中消失殆尽,要么它将真正落进泥土里,然后生根发芽。

北华大学林学院前身是原吉林林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各方面均有了长足进展。林学院如今有园林,风景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环境科学五个专业。其中林学是林学院的重点特色学科,学院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去山里采集标本,在实地观察中进一步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如今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而这,也是林学人的使命所在。要相信自己是祖国绿色事业的希望,相信自己身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相信自己能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

《诗序》释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林学院能有欣欣向荣的今天与任课教师的身体力行密不可分。在《北华大学报》2013年12月25日对林学院任课教师李向林的报道中刊写道,“李老师太能吃苦了,从火车票上的日期就能计算出来,他每年下乡的日子绝不少于200天。”李向林十年如一日下乡免费传播技术,只有付出,不讲回报。李向林老师选择了林学,选择了历尽艰辛奔走在科技下乡的前线。究竟他是心底有一片“石田虞芮接,种树白云阴”的情怀,还是有一份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责任?或许兼而有之吧!他的行为实实在在是每一位林学人的榜样。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是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描绘出的宏伟蓝图,也是北华林学人终生不渝的理想。

油画专业:一朝择美术,执笔绘一生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在脑中,但对于油画专业的同学们来说,艺术更是在笔下,在心头。

总有人对油画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误解:他们就是风吹不到,雨淋不着,不必绞尽脑汁去做高数题,无需为文言文冥思苦想,更不用为了英语四六级挑灯夜读;他们穿着时尚,打扮潮流,思想特立独行,随便动一动笔,没事画两张画,整天文艺优雅,好不自在。但你看到的只是表面,他们背后的努力,你可能真的不知道。

油画专业,听起来好像就很洋气,充满文艺和高雅的气息,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们在画画前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裁画布、刷胶、绷画框;动不动就把颜料蹭得满身都是,看起来就像个油漆工;要整天闻着呛人的松节油和油画颜料的气味;还要为了保持通风,在大冬天打开门窗,在比走廊还冷的教室里裹着大棉袄画一上午。那么油画专业的同学们为什么还会选择油画,并一直坚持下来呢?很简单,有的人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梦想,有的人是因为在一步步绘画过程中对其产生了不能割舍的感情。

既然热爱,就要坚持。一张油画可以画几周,几个月,甚至更久。可能画满一张画布,只要几分钟、几秒,但要想画好一张油画,不仅仅是外行人看来的“好看”和“像”就够了,一张完整的油画,一定是带着感情的,是作者用自己的真诚和情感用心而作的。只有用心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让人感动。

一句用心去画,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画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几周、几个月都要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放在一张油画上,要在画中“找自己”,用油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困惑、迷茫、烦躁、沮丧,这就是油画最考验人的地方,在阻碍中不迷失自己,并努力坚持下去,每完成一幅油画,都是对自身的一个提高。

既然艺术源于生活,那么油画这种艺术自然是与生活接轨的,油画专业的同学们每年都会有风景写生,还会在大三有一次考察的机会,所到之地有不知名的小山村,也有举国闻名的旅游胜地,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有经济发达的富饶城市。同学们通过去不同的地点写生考察,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内涵,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触,再将自己的收获,表现于纸上,更有一番别样的境界。

油画专业的学生们在一步步地成长进步着,而最能表现他们成果的莫过于每次不定期举办的画展。能够参展的作品都是十分考究的,每幅作品都是同学们尽心尽力、不懈努力的结晶。同时,作品展也是老师对他们最大的肯定和认可。

“画画,是小道。”油画专业的赵强老师总是和他的学生们说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先做好一个人,才能画好一幅画。也许将来油画专业的学生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他们在油画中学到的吃苦耐劳、认真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将会伴随他们一生。正所谓“一朝择美术,执笔绘一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交流至深,传递真善美

一日之计在于晨,北华大学南校区播音专业的同学们,在清晨就要用“开嗓”来唤醒每天的时光。从气息训练到咬字发音,每天的练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人说播音主持就是一个苦练基本功的学习过程,如同僧人一样,要坚持“修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群“播音僧”吧。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同学们的问题往往不具有共性,这就导致了老师们需要经常对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才能最直接补齐同学们的短板。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张口去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开展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并直接将上课地点安排在演播室。这样一来,同学们可以随时进行实战操作,直接在镜头下找问题,同时也让老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过程是枯燥的,而世界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原本枯燥的课程,在同学们心里变成一种享受,吐字发音、主持、非线性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等等练习,在提高“说”的能力的同时,兼顾了从台前到幕后全方位能力的培养。道阻且长,但同学们也在慢慢地成长。

为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发展和媒体用人单位需求,播音专业几次修改培养方案,完善模块化”“配餐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在知识结构上培养学生达到人文、技术与艺术素养通融、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复合、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经验复合。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加以实践的机会。在校园电视台,同学们有机会坐上主播台,拿起摄像机,亲自制作属于自己的电视栏目。在校园广播台中,同学们不仅要把节目说好,更要把节目做好,他们将自己的声音加上丰富的效果,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而这些实践的成果,都会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涯中提供强大的竞争力。

分年级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及验收标准,多元化实践活动全学程跟进,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化管理。“导师组制”的推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期中专业会诊”、“新年朗诵会”、“学年专业汇报演出”、“毕业汇报演出”是播音专业各年级实践训练成果阶段性展示的优良传统。同学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充分显现了自己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北华大学文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有着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作为北华大学南校区唯一的一个艺术专业,它与文学院的非艺术类专业共享教师资源,播音专业开展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选讲,欧美文学等课程。这不仅能丰富播音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能有效提高播音专业同学的文化素养,使其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