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陪跑校报







从1999年到今年,北华大学报已经陪伴北华人走过19个年头,岁月流经,韶华易逝,而一份报纸却总会流淌着新鲜的血液,那是代代校园记者付出的心血给予校报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手中捧过的一份份校报,殊不知其背后承载着多少沉淀,殊不知有多少人的相伴、相守。

一路相伴

“如果让我在工作两年之后,离开这里,我可能会觉得可惜。工作十年之后离开,会觉得不舍。但与校报相伴长达29年后,现在让我离开,真的是太难了,校报的情谊已经贯穿了我的一生。”执行主编王力老师眼底充满了温柔。一路相伴,一路成长,我们透过王力老师的视角,看到了《北华大学报》19年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一份来自报纸的重量,体会到了新闻幕后人的艰辛与不易。

1989年王力老师成为吉林林学院的一名学生,因为一篇获得特等奖的征文,被当时《吉林林学院报》的编辑老师挖掘到校报工作中,自此开始了他与校报长达29年的相伴。一路以来,他见证了校报的成长,看着它成为现在的模样。1999年初,北华大学校报的前身《吉林师院报》、《吉林林学院报》和《吉林电专报》均由内部出版物变为国内公开刊物,获得国内统一刊号。这让全体校报编辑者受之鼓舞,更加坚定了将校报做大做好的决心。在北华大学合并组建之际,校报也迎来合并的机遇。王力老师回忆到:“当时我们原三个院校的编辑老师凑在一起,组成临时的编辑部,开始了向北华大学全校师生报道新闻的征途。”1999年10月20日,《北华大学报》出版第一期,自此校报已经累积出版357期。校报合并前期,校报编辑工作者面临着挑战———以往三份报纸总的任务量一股脑儿压到他们身上。他们经常为采访到一个校园事件或校园人物,身背办公包,脚蹬自行车,在东南西北校区来往奔波。对此王力老师诙谐地写了一首打油诗:南征北战,东奔西跑。一份报纸的产生,从讨论选题、确定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定稿到印刷,表面看似简单,背后实则凝结着新闻幕后者的辛勤汗水。前些年的工作条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稿源少,范围窄,题材单一,印刷上也不够方便,出一期报纸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后来,工作条件慢慢改善,校报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从手写稿到电脑编辑,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从4开4版套红印刷到对开4版彩印,校报组织从几十人发展成几百人,校媒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校报一次次蜕变,一次次成长。校报的发展由外而内,它的功能在逐渐地转型。10年前,作为校报编辑部主任的王力老师倡议校报从新闻传播向形象传播转型。他认为校报是展示大学形象的一个窗口,为此带领编辑同仁从消息、通讯、言论、副刊作品等方面对校报报道方式和内容进行了全方位提升,一路斩获了上百项吉林新闻奖、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2016年,王力老师在吉林省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研讨会提出,“高校校报不仅仅是传播新闻的载体,更是传播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载体”,成为那次研讨会的主题宣言。一所大学能够为人所记住,就是因为它有深层的文化底蕴,长久以来,承载北华大学文化形象的始终就是一期期沉甸甸的校报。秉承着办报育人的理念,校媒人怀揣热爱与责任,不断探索挖掘着校报潜在的价值和意义。“对校报传播大学文化的使命,我们校媒义不容辞。”王力老师坚定地说。

如今《北华大学报》,早已经不局限于传递消息,而是突出传递价值导向的功能,不断挖掘着校报承载的大学精神。

校报一路发展,校园记者一路相伴。

一路坚守

除了编辑老师,校报的采编、发行离不开一个年轻、活跃、充满思想和创造力的团体———大学生校报记者团。校报的三四版面是学生记者们耕耘的沃土,他们怀揣年轻的梦想,书写青春的篇章,在校园文化沃土上洒下满腔热情。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记者传过手中的接力棒,将记者团充满责任与担当的情怀进行到底。

2015年记者团经历了一次很大的转变———从一个独立的校报组织变成学通社的一部分,这次转变又赶上记者团老一代离职新一代还未成熟之际,记者团整体陷入了迷茫,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当时在校的学生记者只剩80多人,真正全心全意投入记者团工作的只有寥寥30几人,在这种人心涣散的情况下,总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依然坚守在记者团。2014级团长孟令琦回忆说:“尽管面临很多困难,大家仍然没有放弃,继续摸索着学生记者的工作,慢慢地让记者团回到正轨。”在此困难时期,2014级东校区负责人郭鹏飞从未失去过对记者团的热爱,为了学弟学妹们有好的发展,他自学自编了记者教程,没日没夜的为他们改稿子。他坚毅地说道:“当时看到学弟学妹们无助迷茫的样子,我就决心要坚持下去,传承我的学姐学长给我的情怀,让记者团活下去。”那些为记者团奋斗过的2014级学生记者们,是他们用不变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为落魄的记者团带来了新的生机,从当时的80人到如今这样的盛况,他们的情怀一路与记者团相伴。

2015级的齐冰倩在接手团长时,记者团已经走过了低谷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记者团蓬勃发展起来。“迎接新一届加入记者团,组织校媒颁奖盛典,为大家颁发记者证……每一个在记者团度过的时刻都让我觉得无比甜蜜。”齐冰倩不由得露出笑容。记者团人数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更为细致的管理,而东校区的人数又占记者团绝大部分。那时2015级东校区负责人赵树仁成为东校区300多人的领头人,从组织几百人笔试、面试到校区见面会、新生培训、每月例会,每一场大型组织的背后,是忙碌繁琐下的坚持。他知道,在他的部下还有许多成员,他应该带着大家一起奋斗,为记者团拼搏一个更好的明天。

现在的记者团,已经真正的是一个“强壮的小伙子”了。2016级的占巧云是现任记者团的团长。她说:“现在记者团处于一个很好的状态,但也是一个很难做出改变的阶段。我觉得大家如果所有的意志,所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话,这个团体就一定会越来越好。”关于对记者团的期望,2016级东校区负责人江陵说:“我希望我们记者团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记住,在工作上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一届一届,有记者团在的一天,薪火相传的精神就不会熄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里永远是学生记者的家。就像2015级南校区负责人李喆说得那样“从大一到大四,从发给学长学姐们的报纸开始,到接过学弟学妹们的报纸结束。想不到我已经在记者团度过了快四年的时光。身边的伙伴们有的在坚守,有的将笔传递给身后的人。终有一天我们会毕业离开,但是我们知道,在无数的活动现场,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里,一定会有我们所熟悉的身影,也许手持着采访提纲的面孔会变,但奋斗的身影还是我们当年的模样。感动属于记者团的坚持。”

一路前行

回首校报19年,陪跑校报的路上,校媒人一路播种,一路收获。《北华大学报》编辑部从2000年起获得了5次吉林省高校优秀校报编辑部称号。2015年以来,《北华大学报》在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品、“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30余次。校报的一路成长,赢得了鲜花与掌声,在吉林省校报中地位居于前列,获得了界内的广泛认可。校报记者团也逐渐受到关注,跟踪报道“雪地科比”,两次受邀参加吉林马拉松的报道,受邀加入新文化报吉林大学生记者。这些成果何尝不是校媒人幕后努力付出的结果。

现在的校媒人依然坚持在发展校报的路上。王力老师说:“对待一份工作,成就感是支撑你干下去的原因,但责任感是你能把它干好的前提。办报育人是我始终没有放弃的责任。”采访部部长李岳,今年是她当部长的第二个年头,她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我还有大家,这一年我有他们,他们也需要我,那我当然不会走。”同样连任了的摄影部部长汤天翼,他说:“关于记者团,大二那一年,我有很多的想法,我希望这些能在我大三这一年去实现。跟我的伙伴们一起奋斗,我相信,一定没那么难。”他希望他创办的《北华说》能够成为北华大学最大的网络平台。编辑主任王学伟曾说,编辑就是一群鸡蛋里挑骨头的人。而刘涛,是一个鸡蛋里挑刺的人。据他编辑助理所说,无论多晚给刘涛发稿子过去,他一定能在当夜反馈你一篇两倍长篇幅的文章,密密麻麻的红色字体几乎缩进每个角落。他说:“对发稿人来说,他们对我有所期待,而我不愿辜负这份期待,也不愿辜负上一任编辑传承给我的这份责任感。”2015级摄影部部长张恪闻,现在是吉林日报的实习记者,实习期间仍不忘回来给记者团的小记者们培训。2016级北校区负责人路文武虽然离开了记者团,但只要记者团有事,他还会第一时间出现……不忘初心,不忘坚持,不忘责任,他们在校报人的路上砥砺前行。

他们说未来可期。秘书处部长罗站说:“记者团你培养我两年,我愿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用我的努力回报你。”网络部部长杨鸿来说:“只要记者团需要我,我责无旁贷。我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爱记者团。也希望我们所有学生记者们都可以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发行部部长耿赞淇说:“希望记者团长长久久,越来越好。”北校区负责人吴佳燊、程心茹说:“想告诉实习小记者们,既然选择了学通社,就要坚持到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句句良言,温润如玉,纸短情长,不负情深。

一路上,校媒人与校报相伴、相守、前行。他们始终在校报的幕后,以文字抒情,让北华人见识到校园内外许多别样的风景,让北华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早已习惯的事物。校媒人,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