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这 个 “ 年 ”, 有 韵 味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寒假已经结束,春节的余温还没有完全褪去,年味可能还在你心中久久地荡漾。让我们看看这个春节,身边的小伙伴们是怎么过的。
  团圆,团住一个家能动学院的文茜同学每年都会回到家乡过年,虽然年味渐渐变淡了,但是全家人的团聚让他觉得这才是过年。
  据文茜回忆,小时候,村里的许多乡亲选择出外打工,有的人会选择就近发达省市就业,有的人甚至会到离家千里的地方去谋生计。但是每到寒冬腊月春节将至时分,就仿佛吹响了“年”这个集结号,召唤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除夕夜,大家一起围坐在电暖桌旁,畅谈这一年或喜或悲的经历,感受着家的温暖。
  “现在回家已经不是过年的唯一选择了,有人会选择旅行过年,有人会想要赚‘双工资’补贴家里……但我依然会选择过年回家,陪伴日益变老的爷爷奶奶。”文茜诚恳地说。现在过年,村里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空荡荡的院子只能静静怀念往日老人小孩其乐融融的喧哗。少有的回家过年的人,也不像从前那般兴奋地凑在一起,而是各自隔开一段距离,低头专心刷自己的手机。
  然而对于文茜而言,这些变化并不造成什么困扰。“大家所说的年味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家人团聚,这才是最无可替代的年味儿。”文茜这样说。每到过年时,他会陪在长辈身边,听他们讲述从前的故事。听着这些经历,文茜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翻腾,大潮浩荡。每次与长辈相伴,他都能感受到无穷的趣味。
  有一次过年时,文茜的爷爷刚做完手术,还在留院观察。家里人轮流去照顾爷爷,而奶奶则一直守在爷爷身边,不愿离开。“在我照顾爷爷的时候,奶奶就在我旁边,给我讲她和爷爷相遇的故事。”上一辈的故事,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却依旧未改那一份深情。他被爷爷奶奶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更下定决心,以后要多花时间来陪伴长辈。
  “平日里与亲人相处的时间本就不多,过年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将相隔千里的人聚在一起。”文茜坦言,与家人团圆,就是自己眼中不变的年味儿,也是最有滋味的一种庆祝方式。
  传承,年的老味道交通学院的董佳勋同学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长沙人,提到过年的习俗,他便头头是道地讲了起来,仿佛有说不尽的春节故事,故事里悄悄藏着的是他对家乡难舍难分的眷恋。
  在董佳勋印象中,过年的味道,是一碗味道浓郁的发肉,是隔着很远便悠悠飘过来的勾人香气。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老人们便会精心准备食材,提前将面粉和鸡蛋搅拌好,只为做出最香的发肉。“能吃到爷爷做的发肉,是小时候的我一年中最期待的事。”说到此处,他神情飞扬,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年前除了准备年货,在长沙人眼中很重要的一码事便是理发。这讲究的是新的一年要洗心革面,从头开始。“在老长沙,老班子规矩,新春忌动刀剪,尤其忌讳新春理发。”在董同学看来,传统习俗不是可以随意舍弃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代代呵护,发扬光大的中国特色。
  令他记忆最深刻的过年习俗是“送亮”,指的是大年三十那天下午,整个家庭一起去先辈的墓前点上烛光。等到傍晚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董佳勋站在院落里眺望四方,看见远处的群山中有星星点点,闪闪入目,烛光与月光交相辉映,不觉勾起他对先人们的无限怀念。
  “习俗是一个地区特有的,千百年历史的浓缩。它已经走过了这么长的路,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断掉。”面对许多人淡化年俗这一行为,董佳勋痛心地说。传承习俗,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毕竟,知道来时的路,才能更好地奔向前方。
  探寻,苗乡年的热情“我一直希望做一个关于乡村风土人情的人文调查,通过网络我了解到了这些村落,正好趁着过年这样一个最能展现民风民俗的时间去实践。”设计艺术学院石龙伍同学花了近一周时间,去到了贵州省丹寨县的卡拉村、送陇村、排结村,切身感受当地苗族人民质朴的过年生活。
  石龙伍发现苗乡过年和自己家过年有着不一样的风味。春节时期,村民会集资举办为期七八天的春运会,期间会举行各种活动,比如斗鸡比赛、刺绣比赛、芦笙比赛……甚至还有斗狗比赛。
  “大家会穿着精美的民族服饰,一起跳锦鸡舞、一起唱民歌。”关于苗乡过年跳锦鸡舞的原因,石龙伍说:“据流传,锦鸡为苗族人带来了食物种子,让苗族人民得以繁衍生息,所以他们会模仿锦鸡的形态,通过唱歌和跳舞,表达自己感恩之情、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淳朴善良的苗族人过年不仅年味十足,让石龙伍感受到了别开生面的社会风貌,而且更让他深刻的是当地人的热情、质朴和本色。“村民们知道我在做社会实践,为我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当地其实是比较贫穷的,但乡亲们还是把最好的菜摆出来招待我,时不时问我是否吃得惯。”他回忆。
  调查结束后,石龙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总结成了一份实践报告,或许是觉得自己的文字无法完全表达传承了千年的古老风俗的悠长、当地村民像大山一般的质朴,“可惜文采不怎么样。”完成了5364个字的实践报告后,他有些惋惜地说。
  (学生记者杨诗峻孟凡佳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