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实验中心党支部:科普小天地 科学大视野
高电压下形成的雅格布天梯、看得见的声波、一滴水的瞬间结冰、变幻无穷且色彩斑斓的辉光盘……一方小小天地,蕴含着一个奇妙的物理世界。在这里,物理是动听的音符,组合出激光琴的美妙;物理是指尖柔和的电流,激发了电学的奥秘;物理还是漂浮在空中的地球仪,揭开了磁悬浮神秘的面纱。理学院实验中心党支部结合学院自身特点以及学科特色,以科学普及为指向标,将专业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开创了支部文化建设新格局。
寓教于乐,与物理知识握手
为了带动科普氛围,提高科学素质,理学院实验中心基层党支部多年来坚持开展以科学普及为主的党的文化建设活动,超炫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
实验室早在2010年便开始筹划准备,八年来,一直免费向社会开放,无偿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实验室于2017年5月被定为“秦皇岛市科普教育基地”“秦皇岛市科学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室陈列着包括击鼓共振、温差发电装置、近视远视演示原理器、“窥视无穷”等二十余项物理演示实验项目。在那里,神秘深奥的物理原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简易物理实验设备。当把自感现象转化成柔和的电击,把看不见的驻波可视化为击鼓共振的波形,把能量转换藏进太阳能小屋……具象化的物理,正在改变同学们“物理难”的传统思维,为同学们在理论物理与趣味实验物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正如理学院党委书记张世良所说:“物理并不神秘,我们要把科普教育融进实践中,让同学们在自己动手的同时,既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能收获知识。”
2017年,以理学院实验中心高静老师为主要负责人,徐天赋老师和王志宙老师分别作为策划人和宣传者,超炫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室申报了燕山大学基层单位文化建设项目。不同于其他学院的文化建设项目,科学理论与实验设备的有机结合,使实验室的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扩大参观者眼界,让其在探索中不断学习,爱上科学。现如今,该文化建设项目已经成为通识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走近物理,走向科学。
演示实验室自正式开放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参观学习,其中有燕山大学的新生,也有秦皇岛市各个学校的中小学学生。实验室每周二晚6点到9点、每周四下午定期开放,同学们可以在开放时间内自由参观,实验中心的高静老师以及应用物理系的同学负责为参观者进行讲解。高静老师说:“对于这些中小学生,讲解的时候不能直接讲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论性稍浅一点,把奇妙的实验现象与平时生活中的科学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青云里小学的同学们来参观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对光与声的感觉十分敏锐,孩子们对辉光盘爱不释手,对激光琴也寸步不离。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在留言本上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他们用歪歪扭扭还夹杂着拼音的字体写道:“很有意思,希望下次还来”“谢谢哥哥带我们参观实验室,我学到了很多”。实验室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学科学、用科学、思考科学。秦皇岛一中的学生来参观时,同学们的兴致极高,不断向老师发问。高一的王佳怡说:“我对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充满了好奇,想知道每一个实验项目背后的原理,这里有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班主任张艳郡说:“看到我的学生们能够提早接触到这些物理知识,我很高兴。这对他们的高考也很有帮助,实践出真知,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在这里有所收获。”
寓教于乐式的教学、化难为简的理念、不断提升的品质,理学院党支部的科普文化建设有特色、有想法、有成效。实验室提供给同学们一个与物理知识“握手拥抱”的机会,让同学们的“刨根问底”式思维进一步巩固,对于某个现象不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是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为了支持科普工作,理学院从教学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实验室设备的增添、维修以及更换。实验中心的老师们更是对科普教育实验室投入了无数的心血与精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去把实验室做得更好。他们不断丰富实验项目,自制了“谁能阻止得了下落”装置;实验仪器出现电路老化和损坏时,他们都要亲手检测维修。“作为党员,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把这个实验室建设得更好,重视科普,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高静老师说。
无私奉献,与明天对话
为了响应秦皇岛市发起的“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的号召,除了科普实验室的定期开放,理学院实验中心党支部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点项目,是每周六为燕大教师子女们开设科普讲堂。从2018年初开始,每个周六都会有一场现在与未来、现实与科学的对话在里仁实验楼401展开。
一间教室,一块黑板,十几个孩子,科普讲堂就从这里开始。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积极反馈,真正的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进制的转化藏在珠算间,在孩子们的拨弄之中悄悄的渗透;排列组合化身于扑克的循环往复,一张与另一张碰撞出的是数学千万种的排列……还有多种新颖且趣味十足的形式,科普讲堂用孩子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和诠释科普理论,用趣味的故事和精心的讲解帮助孩子们理解科普本质,将知识传递给孩子们。
对小朋友们来说,现年龄阶段的科学启蒙教育对于思维方式的建立尤为重要。科普讲堂负责人王志宙老师说,学习就像在森林里种树,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这些树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就是逻辑性。逻辑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建立思维方式往往比理解知识本身更重要,而科普讲堂就是这样一个载体,能帮助孩子们尽早地建立起逻辑性,为个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普讲堂把知识藏在游戏里面,让孩子们边玩边学,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能让孩子们开动脑筋,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除了王志宙老师以外,还有几位燕大师生志愿在科普讲堂义务宣讲。2016级机械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范岚就是其中之一,他已义务宣讲将近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范岚加入了王老师的义务科普队伍,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坚持,他觉得能够凭己之力,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小朋友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看着小朋友们将学会的神奇魔术展示给家长看,心里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他也从小朋友身上学到了很多,对科学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对知识保持一种热情的态度。虽然大三比较忙碌,但范岚表示,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科普要从孩子抓起,虽然每一个孩子在将来未必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更未必会成为科学家,但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尽早接受科学理念,建立科学思维,有自己的判断力。科普讲堂,正在让科技教育在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
科普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对于坚持开展科普活动,理学院党委还有更深入地考虑。理学院党委书记张世良说:“科普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培养综合型人才,让学校的艺术类、文科类以及理科类并行发展,最终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是理学院始终致力于科普教育,坚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的初衷。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坚持精心选择项目,以互动型的演示设备为载体,让学生接触到力、热、声、光、电等各方面的物理知识,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他们坚持义务宣讲,开展科普影片放映、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科学的神奇。理学院实验中心党支部正计划将现代化科技与科普推广有机结合,采用二维码识别系统,参观者只需扫一扫,便可轻松得知实验项目的原理、操作以及相关视频。
因奉献而热爱,因执着而前行,理学院的科普之路,会越走越宽,前路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