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青春岁月□ 机关党委 书记 苏澎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我也随着这股洪流,从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成长为高校基层党委书记。回想起来感想颇多,也许,我的经历就是大家统称的“77、78级”现象的一种表达或一个缩影。
动乱的少年时代
我的小学和中学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我正在上小学。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正准备上山下乡。10月初,我听到了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的消息。“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终于结束了。十年的学习时光里,我目睹了一场场运动,从红卫兵打砸抢、“踢开党委闹革命”、武斗、生产停滞的全面内乱,到“革命大批判”运动;从“批林批孔”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懵懂少年,不谙世事,跟着起哄、随大流,没有学到应有的基础知识。
我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隐约地知道,知识早晚有用武之地。在当时大环境中,我算是知道学习的一批人,并没有完全放任自流。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1976年进行的期末考试。政治课开卷考试的题目是让我们写一篇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文章。我写的文章被政治老师作为范文在全年级宣读。这算是我高中毕业时得到的一份大礼。
两场春雨
1976年11月,我到了许昌市禹县褚河公社插队。那时大学招生对象是工农兵,上大学要经过基层推荐,要“根红苗正”才行。我没有这种条件,虽然高中成绩在年级拔尖儿,这时只能把上大学的梦想抛在了脑后。1977年10月初,与我一同插队的室友得知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这是一颗重磅炸弹,激励了全国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在种完大队农技站的小麦后,我立即赶回母校,找到几本油印的资料,开始复习功课。12月初,我参加了高考。考试在公社中学进行,发完卷子后,发现桌面上坑坑洼洼,竟找不到一块大一点的平面写字。河南省恢复高考第一年,理科考试共4张卷子: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分数公布后,我被洛阳农业机械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录取。
现在得知,1977年,教育部空前绝后地召开了两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沿用“文化大革命”中的做法,继续招收工农兵学员(后称为大学普通班)。第二次会议开了50多天,迟迟决定不了招生方式,后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下,才决定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场春雨。1977年冬天,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河南省1977年报考72万人,录取了7800人,达到了百里挑一的地步。
第二场春雨是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恢复高考和全国科学大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
1978年,改革开放掀起热潮,我们则静下心来,恶补十年动乱中自己亏欠的知识。高校是“文化大革命”冲击的重灾区,百废待兴,学习条件比较艰苦。洛阳农业机械学院招收77级学生475人,7个人住一个宿舍,食堂没有桌子板凳,要蹲在地上吃饭。教室晚上经常停电,蜡烛是每个人的必备品。由于时间仓促,缺少印教材的纸张,我们第一年的教材是用印报纸的新闻纸印刷出来的。同学们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深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克服困难,开始了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学校为我们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则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知识,上课班长要喊起立,与老师互致问候;听课时,大家鸦雀无声;讨论时,大家踊跃发言。晚自习教室灯火通明,白天上课的老师都到教室答疑,同学们把老师围得水泄不通,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时至今日,当年任课的教师回忆77、78级学生的学习精神,还颇有感慨。
走上工作岗位
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我留校成为人民教师。后来又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教师工作。1990年,我开始担任机械设计工程系副主任,分管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从此走上了管理岗位,后来陆续担任科技处、研究生处、教务处和机关党委的领导职务。作为第一批担任中层干部的77、78级学生的代表,一同工作的老领导多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我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当时,我心中有两个信条,一是不辜负老教师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期望,二是为同龄人树立信心。担任教师工作主要是提高专业知识,磨练教书育人的本领;担任领导工作更多的是做人的工作,要有更高的情商、更高的应变、管理和文字能力。幸运的是,我在不同的岗位都遇到了很好的师长。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刚正不阿、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关爱同志、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
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发展,我的母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2年,学校恢复使用洛阳工学院校名,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科研工作得到发展,办学基本设施逐步完善。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亲自为学校授牌。2008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整体搬迁到环境优美的新校区,2013年获批博士单位,具有完备的三级学位授予权。学校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我有幸作为骨干力量,亲历了其中主要的事件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我的职业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记忆。
结语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水平不断提升,很好诠释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价值。我的人生也与这一伟大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的时间,我经历了风雨历程,看到了沧海桑田,感受着幸福生活,展望着美好愿景。在新时代中,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苏澎,男,1959年6月出生,籍贯河南省镇平县,1990年起历任洛阳工学院机械设计工程系副主任,洛阳工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处长,洛阳工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河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中共河南科技大学机关委员会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