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朋辈辅导显身手“心理” 舞台放光彩—— —记 “全国首届百佳心理委员” 我校学生李敏



认真细心,热情开朗,是同学眼中的她;勤奋好学,严谨负责,是老师眼中的她。她,就是我校理学院2016级学生李敏。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届百佳心理委员”评选活动中,李敏获得了这一荣誉称号。心理委员需要开展哪些工作,期间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李敏,看“百佳心理委员”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用行动消除偏见

      冬日的午后,窗外闪着寒冷的银光,透过缝隙洒在窗台。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办公室时,一场心理咨询刚好接近尾声。“烦闷时可以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放松心情,也可以适当运动一下,酣畅淋漓的运动可以调节疲乏的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李敏再三叮嘱道。原来,一名同学由于临近考试,再加上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导致情绪低落,复习效率低下,特地前来寻求好朋友李敏的帮助。通过李敏的耐心疏导,这位同学满意地说:“积压了很久的情绪彻底发泄出来了,一下子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不少。”对此,李敏解释道:“一名合格的心理委员首先要懂得倾听,接纳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建立信任关系;在交流时不直接告诉来访者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来访者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看似简单的倾听,其实蕴藏着很多重要的细节,比如,辅导时要坐在来访者的右边,这是支持的方位,双方视线要呈90度角等等,这些技巧的取得并非一日之功。
      李敏的心理委员之路,还得从两年前说起。刚进入大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师哥师姐进班宣传,宣传材料上户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她,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后来,她参加了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和结业考核,顺利取得了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正式成为全校2880名心理守护员中的一员。可是当她准备大展身手时才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本班的心理委员相当于摆设,可有可无,而且同学们普遍对心理咨询存在着误解,认为只有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才需要去做心理咨询,把心理咨询等同于“看病”。“这是必须要纠正的观点。”李敏郑重地说,“在生活或者学习中出现一些暂时性的困难、陷入心理困境时,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就能很快走出困境,达到良好的状态,这是心理咨询为同学们提供的主要服务;只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才需要进行专门的治疗。”事实上,心理健康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进一步认识自我。为了纠正同学的偏见,她除了按照学校要求协助组织相关的心理活动外,还主动跟女同学谈心,在她的努力下,班里的同学慢慢改变了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当压力太大、琐事多而心情不好时或者宿舍出现矛盾时,都习惯向她倾诉、咨询,李敏也因此成了不少女同学的“树洞”。每当看到身边同学走出困境,重新拥有好心情,李敏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用知识守护健康
          对于班级心理委员这一职务,李敏有着自己的认识: “心理委员是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一环,扮演着四种角色: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班级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理信息的传递员。”听上去很简单,要扮演好这些角色却并非易事,它要求心理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每年举办的朋辈辅导员培训是全校心理委员获取朋辈心理辅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渠道,然而,仅靠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课余,李敏阅读了大量心理方面的书籍,校内心理健康刊物《心闻月报》上老师发表的文章,值班室档案橱里、柜子上心理方面的书都是她的日常读物。不仅如此,李敏还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了“毫末科技”平台的心理委员认证课程,并获得资格证书。为了更好地胜任心理委员这一岗位,李敏还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先后参加了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暨朋辈心理辅导论坛、朋辈辅导技能大赛……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虽然失去了一些与朋友聚餐、与闺蜜逛街、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但这让李敏有了进一步的收获和成长。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李敏加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起初,她只能参加一些活动的前期筹备工作。回想起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场景,李敏依然记忆犹新,其时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正在筹备第三届户外心理素质拓展大赛。为期一天的户外心理素质拓展大赛,整个团队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准备策划案、活动道具、成员安排等等。为了节约资金,同学们用各种废弃品做活动道具。“纸箱子、绳子、气球、报纸、衣架、卡纸等都是我们的宝贝,经过我们粘、剪等多道工序的大改造,这些东西摇身一变就成了精品。我记得当时用报纸、卡纸粘了一个双子座,还和几个小伙伴利用展板白色的封面动手画水彩画。”提到这些,李敏笑着说。尽管那天天公不作美,下着雨夹雪,却丝毫没有消减同学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当活动圆满结束时,李敏心底的那份感动和自豪难以言传,这也坚定了她当好同学心理“守护员”的信心和决心。
       用收获见证成长
      “自从当上了心理委员,不仅自己学到了不少心理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也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解决同学们的心理矛盾,收获很大。”李敏感慨地说。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里,摆放着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可别小看这些简易的设置,伴随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就能洞悉来访者的心灵世界,看出人的性格和情绪的变化。”李敏笑着说。心理委员的身份,让并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李敏掌握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危机干预原理进行解决。李敏还主持编写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指导手册》,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文献。
     “担任心理委员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一个有温度的组织,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大家一起成长是我大学期间最有意义的事。”李敏由衷地说道。由于表现突出,李敏成了新一届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主席,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她通过组织全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开展工作,先后为师生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开展主题活动50余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中,李敏协助老师与各学院心理辅导站进行沟通交流,开展了“人桥活动”、主题班会答辩、DV大赛、心理咨询等活动,对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她还创新性地策划了心灵慢递、滨院人的一天等活动,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团队自编自演心理剧,把自己编写的剧本通过动作、语言在观众面前表现出来,这些训练了她的舞台掌控能力、应变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尤为重要的是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后,不但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还能更好地帮助身边的同学消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