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朱青:做一名严肃而活泼的课堂“导游”□ 辛非怡 陈可嘉 赵宁




  近日,国际教育学院朱青老师荣获上外优秀教学奖。执教15年来,朱青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90分钟的课堂演绎成一方呈现缤纷世界的窗口,学生得以见微知著,学知识、观万象。
  严肃活泼,妙趣横生走进朱青的课堂,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学习丘吉尔演说的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至暗时刻》,对照文本反复揣摩;初次接触广告章节的商务英语专业同学惊叹于脑洞大开的《广告狂人》片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同学从“suspect”和“doubt”的区别生发开来,讨论汉英“怀疑类”动词的异同。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朱青课前长期细致地收集准备。他在日常生活中格外留意,无论是时事热点、文艺作品还是最新学术动态与文献资料,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原材料。除多媒体手段运用,朱青的多样化教学对学生思路的拓展还体现在其他方面:精读课上,他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或大或小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调整。在商务英语课讲到商业伦理这一节时,他摒弃传统的企业高管“居高临下”的话语体系,深入浅出,带领学生从个人视角切入,再逐步过渡到企业视角。“不同角色面临不同抉择,但如要感同身受,让同学们体会理论与实际的内在关联,就需要将触角探入生活中。”
  朱青十分重视课堂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每一单元的导入、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都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增强交际的信心,此举效果显著。他的课堂上气氛轻松和洽,同学做展示时,他会引导Q&A(提问与辩论)环节,鼓励学生享受主动思考的过程,“有时10分钟的展示甚至会触发20分钟的热烈讨论,感觉大家的好奇心与思辨意识突然被激发而爆棚。”班上一位同学如是说。
  根据以往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朱青尝试着改变语言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倾向,提倡“学用结合”。如讲到“stakeaclaimto”这个短语时,他会反复锻炼同学们造句、翻译的能力,一周过去,大家对这个词组处在遗忘的边缘,他会突然借助某个契机,在某个句子里用重音强调,全班会心一笑,唤起“沉睡”的记忆。朱青认为,“语言不仅关乎‘懂不懂’,更关乎‘会不会用’,如同我们买来的工具设备,倘若不加以利用,工具蒙尘,时间与精力岂不白白浪费?”
  跬步千里,点滴前行除了教学工作,朱青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探索出多种方法督促同学们一步步夯实英语语言基础,体悟语言魅力。
  朱青是在2010年开始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他坦言,刚接触商务英语教学时困惑也不少,置身这一新的教学领域带来的挑战远不止基础知识的建立和巩固。因此,广泛的阅读和不断积累商业案例的过程必不可少。在与同学教学相长的摸索中,他建立了一套体现学科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成果的教学参考资料。他发现,《商务英语视听说I、II》相关教材林林总总、汗牛充栋,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为将视听说完美结合起来,他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与商务主题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材料供教学之用,并编写了大量的符合学生水平的习题。
  朱青和学院二年级英语精读教研组的同事们依托“国教悦读计划”这个平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希望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逐渐在思想和语言上摆脱稚嫩。今年,他采用了《追风筝的人》原著带读模式。他笑言,以往有些同学可能会在考试前两周才开始慌不择路地突击阅读,其实这达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今年,我想让同学们试试每周阅读几个章节,每堂课大家一起分享阅读心得。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方面也督促同学们养成循序渐进的读书习惯。”
  同学们发现,朱青课上分享的语句和切入点往往细腻又深刻,这自然与他从本科到博士多年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累密不可分。同学们说:“可以感受到老师对文学的敏感与热忱。”
  教学之余,朱青笔耕不辍,参与编写各类高校英语教材多册、语言学百科全书1册,撰写专著1部。朱青擅长对教学规律归纳总结。对教学内容凝练升华,通过笔耕反哺教学。各册教材的选题、设计、选材,他都参与其中,这样的经历让他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双向的过程吧,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来,经过提炼、总结、提高,反过来再为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
  立足当下,回应关切谈及学习与实践,朱青用了一个格外贴切的比喻:课堂教学往往扮演“导游”的角色,带你踏入未涉足之地。而真正的“深度游”与“自助游”在于同学们自己寻找兴趣点并进行课后深入的探究。
  2015年,国教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战胜来自上海财大、同济、华师大、贸大等9所高校代表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商务英语挑战赛冠军。担任比赛指导的朱青在比赛中鼓励同学们“错位竞争”、“扬长避短”,哪怕对方抛出艰深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慌乱,把最好的自己呈现出来就足够了。除此之外,朱青还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创新实践项目,申报了“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与作用———以有道词典为例”、“上外四川蜀愿支教队乡村英语教育调研”等课题。谈及选题内容,他坚信,“立足学习与生活,强调问题意识,对新生事物保持敏感性,回应社会关切”是重心。“哪怕冷不丁冒出的一个念头、一个疑问,只要深挖下去,也是完全可以成就一个优秀课题的。”
  近年来许多学生的展示主题都会聚焦于“人工智能”,这一现象引发了他的思考。他坦言自己无法预测未来教育事业的走向,但在大数据时代如何立足更广阔的视野,借助专业优势,学有所得,学为所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他始终坚持探索教学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