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我们共同的节日·冬藏
双甲子年的最后5小时,狮子山由欢乐定义。
艺术馆一隅,一台钢琴在优雅弹奏,指挥同学轻柔地挥着节拍,十数位同学围成半弧,轻声吟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他们身旁,23家创意摊主进行创意作品展示。创意手作饰物、叶脉创意书签、“压压乐”“留下向2018年告别的笑脸”……丰富而独具创想的活动引得师生流连忘返。
环绕四周的,是“方寸视界,片语情怀”手机摄影展。由300多名师生员工和校友用手机拍摄的近2000张校庆年照片和近200条留言,分享和重温着校庆年的一幕幕感动。
5平方公里的校园里:20000多名师生冒严寒、踏冬雪,兴高采烈地参加“狮山欢乐节”系列活动,校园一派祥和喜庆。在新年巡游队伍中,55位火把手点亮火把,来自各学院和学生社团的2000名师生别出心裁灵动装扮,组成方队宛如长龙游走校园;在庙会街,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带来了各自国家的歌舞、工艺品、美食,为狮山增添国际风范;在迷宫猜谜区,灯笼高挂人头攒动,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在跨年演唱会,校园歌手纵情高歌,师生共同迎接新年零点钟声。
双甲子校庆年完美收官。
5平方公里的校园充满浓郁的高品位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使这所中国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学府正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
春生、夏长、秋获、冬藏。农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规律,恰也暗合着校庆年的脉络和轨迹。
2018年11月7日,立冬日,在校庆总结表彰大会上,校党委书记高翅说:百廿校庆正因为紧紧扣住了“品”字,才能有个性、有特色、有品质,才能赢得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推而广之,在学校一切工作中,大到教书育人、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小到个人发言、贴张海报、养花种草,都要想到它有没有“品”。
冬藏,藏的就是一个“品”字!是对学术校庆、人文校庆、校友校庆积淀的大学精神的物化、固化、内化,是对育人品性、学术品貌、文化品位凝结的“华农之品”的传承、反思、升华。
2018年11月30日,一个普通的周五。这一天,生科院迎来4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生物医学中心张敏老师,是学术报告活动的常客。他说:“听得多了,往往会被报告人那种非常专注和乐在其中的科研精神所陶醉。”
王强,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2018年听了32场学术报告。他认为:“听一场好报告,不单介绍成果本身,还有取得成果的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分享的是整个故事。有故事才是科研。”学术志趣成就卓越学人,2018年王强以第一作者在《核酸研究》和《自然·微生物》各发表了一篇论文。
王强所在的殷平教授课题组,有一条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听30场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听50场学术报告。
2018年下半年,经学院讨论,这条要求成为生科院对全体研究生的要求。每个研究生都领到了一份《学术报告会记录本》,封面写着:“每一次报告都是巨大的成长机会,请珍惜。”
“学术校庆”正在成为校园的常态。在更多的学院、更多的学科,更多的学者相继走进校园,借智借脑,带领一批活跃在新兴学科领域、交叉学术地带的青年师生,在跟高手“打球”的过程中提升“球技”,增强学术自信,扩大学术影响,促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术走向卓越。
彭小川,百廿校庆系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说,“这一年,深切感受到华农师生美的自觉逐渐被唤醒,感受美、鉴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高。未来,只有坚持校园文化活动高品质、高品位、高格调,才能满足培养更多有文化修养、人文关怀、创造活力和健康审美力的青年大学生的需要。”
校庆日之后,一批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活动持续供给,丰富和渲染着高雅宁静的校园。
冬季将至、花谢之时,机械作业的花田翻耕,变成了爱花人把芬芳领养回家。暂别与收藏,恰好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新陈代谢的憧憬。2000余名师生、市民在采摘互动中寻觅花境花意,体悟生命永恒,为120花田又增添了新的文化赋能。狮景会浙江分会校友也来到现场,他们决定再次捐赠240公斤花种进行秋播,以期在明年春天再现美好花田。
2018年12月21日、22日晚,武汉爱乐乐团受邀来校演出。我校小宇宙合唱团与武汉爱乐乐团首次同台合作,共同演奏《礼赞》篇章。校园合唱爱好者和专业爱乐乐团合作,对团员们是不小的考验。当克服了挑战,对高雅艺术魅力的领悟、挑战自我品质的塑造又会是同学们可贵的成长经历。合唱团团长张泽坤同学说:“我们与爱乐乐团合作时迎难而上、不断打磨、力臻至善的过程,是自己平时排练时未曾有的,也模拟不到的”。
2018年11月20日,学校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校内横幅、桁架、海报等宣传品的通知》,从制度上巩固校庆工作成果、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多做“减法”,慎做“加法”,保持校园宁静高雅,正成为众多师生的文化共识和行动自觉。
“社会看华农,最直观的是看身边的华农校友;华农的精神文脉传到哪里去了?就是传到了一届届校友身上”,校庆后担任校友与基金工作办公室主任的杨仁海说,校友是学校的“金字招牌”。
校庆年,这所大学对“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兴、为什么而荣”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更加坚定了“为人民而生、为祖国而兴、为学子而荣”的理想追求。
“共同空间”,一个以“我爱真理,我要表达”为主旨的师生交流平台。2018年的冬天,它密集迎来了校党委书记高翅、校长李召虎,副校长郭刚奇、杨少波,恢复高考后我校第一批大学生等访谈嘉宾。这些老师走进“共同空间”,师生围坐夜话,谈理想、聊学习、话成长,听缺点、提批评、谈建议。“共同空间”的组织者毕晨同学说,“几场谈心让我感受到,点亮新甲子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所有华农人的努力,需要师生一心。”
2019年的春天,其他全部校领导、更多的老师将陆续走进“共同空间”,大学校园散发着“教育共同体”的魅力。
继校友企业品牌日之后,2018年12月29日,以“扶贫硕果,共荣共享”为主题的第三届特色农产品暨“陆個壹”品牌扶贫展销会在校园梧桐路举行。参展商主要是学校定点扶贫支持的企业,既展示了学校科技成果,又帮助扶贫助农企业销售特色农产品,体现着学校履行社会责任,共享、共创、共荣、共发展。
与此同时,这个冬天,师生分享着绿色超级稻入选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喜悦,谋划着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发展服务“健康中国”,耕读在阡陌田野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2019年1月1日零时,在参加跨年演唱会和师生共同迎来新甲子之际,校党委书记高翅发表致辞。他提出:共创卓越未来的新甲子征程中,我们要用实践来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一流大学?我们是不是一流大学?怎样才能成为一流大学?
这是在迈入新甲子的第一刻,华中农大发出的“新甲子三问”。
跨越百廿路,已过千山万水;点亮新甲子,仍需跋山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