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线建设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出的战略决策。经过几十年岁月沉淀,回顾历史,三线建设者们不仅为后人留下许多物质财富,更有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建设精神。学校党委书记肖立军在今年开讲的《三线建设的历史与文化》第一课上强调:“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三线建设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今年暑假,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组织开展了“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仅近距离感受三线建设精神的内涵,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报告)。现选登部分优秀文章,旨在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到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深入研究三线建设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更加生动的开展好三线建设历史和文化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特学院重返三线厂区
2018年7月11日,在赖奇副院长的带领下调研小组成员前往攀钢集团弄弄坪厂区参观。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师生主要参观了三个厂区——新三号高炉,热轧厂,钒轨梁厂。新三号高炉是容积2000m3的大型熔炼钒钛磁铁矿设备。在调研小组到达时,正好赶上出铁水的时刻,韩老师介绍了铁水的大概温度是2300℃,看着铁水在不远处流动,小组成员都十分震撼。随后,到达了热轧厂,工作人员向师生介绍了热轧厂的生产原理,小组成员现场观看到了整个热轧过程。最后,参观钒轨梁厂。攀钢钒轨梁厂是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成材厂,建成时为国内第一家生产100米钢轨的生产线,获得中国唯一的钢钒“国家出口免验”证书;钒轨梁厂现具备重轨、型钢、方钢三大系列近百种不同规格品种。每个生产一线都是通过自动化生产,从原料到成材完全自动化,生产环节紧紧相扣。另外,课题小组成员纷纷表示,这次调研活动让大家了解到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同学们觉得意义重大。
三线建设大规模的开发,高强度的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迅速集聚。在大量企业内迁的同时,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也随之到三线地区参加三线建设。他们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到了三线。三线建设项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为三线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旧观念的消除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三线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三线地区思想观念的更新,体现了高度团结和统一的协作精神。
201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刘闰秋同学表示,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富强与国家振兴、抵御西方帝国主义军事挑衅、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伟大建设举措。它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建设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三线建设精神”是当代中国先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因而,“三线建设精神”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2016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黄明悦同学也表示三线建设者们表现出来的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启迪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先辈们致敬并学习,继续发扬心系祖国、纵观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顾大局、识大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迤沙拉婚姻、家庭、民俗文化调研
2018年7月6日中特学院迤沙拉婚姻、家庭、民俗文化调研支队在王立平老师的指导下,由彭松、唐玉容、李庚寅、叶明珠、李恩浩等5位同学组成实践队伍,前往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进行为期6天的实地调研。
在迤沙拉民族文化村以问卷、走访、入户调查等形式,向村民了解俚濮族婚姻、家庭、家谱、民族风俗的变迁及传承,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迤沙拉村素有“天下彝族第一村”之称,该村历史上是古南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一个驿站,因长期的多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俚濮族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
此次调研为攀枝花康养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一手材料和理论支撑,推进地方民俗旅游发展。通过调研使同学们能够深切了解到迤沙拉村的民族文化,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2016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吴晓钰同学谈到三线建设精神传承的重要性指出,三线建设精神所蕴含的内涵主旨是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所缺乏的,有利于人们精神信仰的构建。大学生实地考察,走访三线建设遗址,开展民俗文化调研,有利于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三线建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弘扬这份精神,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国家层面来讲,三线建设为新中国偏远地区的发展作出了斐然的成绩,正是优秀精神的不断填充,才让民族的历史写满震撼,充满生机。唐玉容同学也表示走出校园,踏上了川西、滇西交界的迤沙拉彝族民俗村落,遇见了许多美丽奇异的故事,迤沙拉彝族村民生活风格既保留了自己的家庭特色,也有受到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地方。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下,迤沙拉彝族习俗文化健康发展,传承着独具魅力的特色。这次调研生动地开启了同学们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走访红色文化革命圣地重庆
2018年7月4日至12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的安排,由王卫兵和姚晓菲二位老师带领的6位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到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抗战兵工旧址、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绵阳九洲集团、绵阳长虹集团和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及其三线企业的转型与新生,并学习三线人响应国家和时代号召,发扬“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三线精神。
2018年7月7日,中特学院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分队抵达红色文化革命圣地——重庆市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对白公馆监狱旧址、渣滓洞监狱旧址、中美合作所总办公室旧址、红岩魂陈列馆等进行参观实践,特别是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重点考察。
首先,实践队一行人来到曾关押过江竹筠(江姐)、何雪松等三百余名革命者的“渣滓洞集中营”。走过戒备森严的“黑机枪”岗哨,飞快瞥过阴森恐怖的刑讯室和锈迹斑斑的刑具,参观了阴暗狭小的所谓“政治犯”的男女牢房,仔细阅览了革命者被关押期间悲惨的生活资料文献,同学们内心无不悲痛和愤慨。至此今日,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操和坚强、无畏、斗争的革命精神仍值得后辈学习。缅怀英烈,是为了不忘先辈初心,是为了传承革命精神,更是为了更快更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7月8日,师生一行又来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重点考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与重庆人民大礼堂正对,由4个基本陈列(《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 · 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和6个专题组成,展示重庆和三峡建设的历史。
踏进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激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这里有三峡最原始的面貌,有远古巴渝时期的文明,有重庆近百年来的巨大变革与历史变化,还有抗战时期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新中国三峡建设可歌可泣的经典故事……三峡博物馆的一切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中国人永不磨灭的精神追求。
三峡博物馆所呈现出来“科学民主、团结协作、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的“三峡精神”,是与中国“三线精神”血脉相通,更是对其在新时代的有力继承与弘扬。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蓉同学表示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自己收获良多。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所具备的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文化。三线建设者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直在坚持下去。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川也谈到自己的体会,他表示家国情怀,是一种“以国为家”的爱国情感;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亲和力深刻的内在基础。家国情怀就是三线精神的传统底蕴。当年的中国,危难重重,必须快速找准方向,走上救国之路。三线建设便是铺就该路的石板。使命激起三线人的紧迫感,三线建设者们“战晴天,抢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加快建设大三线”的辛劳付出,才能把这石板筑得坚实,建得稳当,才能保证国家快速走上康庄大道,让所有中国人步入美好世界。男儿国是家,仗剑走天涯,革命青年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里安家,这是对国家命运、民族安危、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又是将自己终生奉献于祖国的无私大爱,爱,便是使命感。
大学生弘扬三线精神意义重大。想起先辈人开拓荒野的艰辛,就会觉得此时的困难实在不足以道。相信坚定的信仰,艰苦的创业,带着一份革命浪漫主义,砥砺前行,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困难。深入挖掘作为优秀文化组成的三线建设精神,有利于推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带着老一辈人的叮嘱与期盼,去创造更多的美好,不断弘扬三线精神,让光明永驻心间,让我们的民族在大浪淘沙的历史中,愈加艰险,愈加前行。
攀枝花三线建设口述史采集
攀枝花三线建设口述史访谈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前期准备,用田野调查、单位走访、街道咨询、走村串户等方式对受访人物进行搜集、甄选,最终确定访谈目标人物。2018年5月,木棉青年社带队老师和木棉青年社社长以及12名社团成员加入访谈队伍。6月23日对暑期三线建设口述史团队进行了完整的口述访谈理论、方法、技能等的培训。7月1日至7月20日,分别由代俊、袁晓燕、王华三位老师带队,历时20天,完成三线建设亲历者40人的口述访谈工作。
在这二十天的访谈工作中,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到单位、下农村、跑街道,分别到受访者单位指定的场所、受访者家里、学院会议室等场地,对40位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三线建设史口述访谈。受访对象涵盖普通筑路工人、十九冶工程技术人员、成昆铁路铁道兵、支左军人、攀钢炼铁工人、医务人员、教学教育工作者、攀研院科学技术人员、商业系统领导、服务人员、本地原住民等各类人员,形成文字近83万字,内容涉及十九冶、攀钢、矿务局的建设、建设者动力形成、地方商业发展、工农关系、城乡互动、族群生态等三线建设图景,比较全面地再现了攀枝花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的历史原貌。
访谈工作组的老师同学们不但出色完成了访谈工作,还在访谈过程中受益匪浅。师生在受访的三线建设者身上学到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热爱国家、勇于奉献、不怕吃苦吃亏的精神。历史不断地被世人创造,也不断地被世人遗忘,有的遗忘是年迈后记忆的衰退,有的遗忘是被“大时代”所冲刷、被“大历史”所遮蔽。这些珍贵记忆需要被抢救,特别是个别受访者在采访后不久离世,有的是在病榻上接受采访,稍有迟缓就将成为“永远的遗憾”。这次三线建设口述史访谈成功的结束,也为我们下一步三线建设史研究奠定了充分的材料基础和人员储备,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教学教育工作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016级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李文萍同学谈到自己采集口述资料的体会时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三线建设了解很少,我在攀枝花市就读了两年,但我对三线建设时期的攀枝花同样知之甚少,对此我感到特别羞愧。在此次整理三线建设口述历史视频的活动中,通过观看口述历史的视频,倾听三线建设者们亲身谈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往事和当时的点点滴滴,将所听的写在笔记本中。通过三线建设者们所说所感,让我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这种精神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此次活动,我对三线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对攀枝花市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发展了解颇多。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而我在此次社会实践中领悟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李科辉同学表示,我们作为攀枝花学院的一员,有为三线精神做点什么的激情和冲动,要为传承三线精神贡献我们的才智。通过对当年亲历过三线建设的建设者们的访谈,了解他们对时代的回应,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大学生成长的一种洗礼和熏陶。希望我们的成果今后能转化为铅字,成为我们教育攀大下一届、甚至下一代的精神食粮之一。
三线建设企业转型研究
2018年7月6号,“三线建设企业转型研究”实践小分队在王卫兵、姚晓菲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参观了重庆抗战兵工旧址、抗战时期的防空洞、军用飞机以及大炮等珍贵文物。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师生讲解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转型现况,并强调作为三线建设转型企业,必须要坚持改革,不能抱残守缺。
7月7号,实践小分队离开重庆,坐车抵达绵阳市。整理与安排好相关事宜后,7月8号,中特学院王卫兵和姚晓菲老师带领实践小分队继续前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开展实践活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主要是关于核能等技术的高科技应用,从最初核武器的发展历史、研究成果到现代科技对于核能的应用。在听取讲解过程中,实践小分队了解到,国家在一个艰难困苦的时期研发高科技面临的高难度挑战,以及那时候的科学家、工作者为此付出的心血与青春。实践小分队还体验了电子模拟核弹爆炸现场,参观了氢弹弹头等实体性的珍贵物品。最后,讲解员还为小分队讲到我国现有发展中的非核武器高技术,包括动能武器、激光、高功率微波等。
据了解,三线建设时期,研究基地从青海迁移,科技馆也因此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也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7月9日,实践小分队继续在绵阳市进行调研活动,分别前往长虹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展开调研。
长虹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主要研发警报器一类的电子产品。在70年代,进行改革,以民养军,由此发展了属于长虹自己的第一台电视。从最初艰难的环境下生产产品,到全面改革,由军工业成功转型到现在的军民结合,不断地创新品牌,引进人才,始终在致力于产品的智能化、精确化、多样化,从智慧家庭到智慧社区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中,精益求精。九洲集团也是建于1958年,在三线建设时期,九洲的产品还只是专一致力于单一军工,进入改革开放后,集团开始以保军保民为出发点,开发出录音机、电风扇、天线系统等民用品。2011年后,已经实现军民融合。讲解员强调到,企业的发展始终跟随国家发展战略方针,在产品的研发上实现多元化,积极培养人才,坚持改革创新。
7月10号上午,带队老师带领小分队成员前往德阳市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成立于1958年,开始以大型轧钢、锻压设备、大型火炮等为企业的生产方向。改革开放后,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对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优质人才。现如今,企业主要以生产大型铸锻设备为主,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合作,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提供全套三峡级大型水轮机组铸锻件的企业。在未来,企业将始终跟随国家的脚步,建设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二重,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致力于为我国从装备大国到装备强国做奉献。
2016级会计学专业胡雨同学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部波澜壮阔、撼天动地的经典史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三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集中体现在两者服务于上述这一奋斗目标。三线建设者不畏艰险、不断拼搏,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三线精神:不辱使命、报国壮威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基石精神;团结协作、全国一盘棋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
2018年7月11日至7月17日。中特学院“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小分队由韩刚、代璐瑶两位老师带队,高海航、段蓉萍和郑林娟三位实践队员组成,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线建设企业和已经建立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园区。7月12日考察了成都“东郊记忆”音乐文化主题公园;7月14日参观贵州遵义市“1964文化创意园区”;7月15日参观“遵义会议会址”;7月16日走访“061基地”并与基地前辈专家座谈,到7月17日考察结束。
7月12日师生一行来到成都“东郊记忆”音乐文化主题公园。“东郊记忆”音乐主题公园是成都市政府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厂址的基础上,经过文化艺术创意改造而建成的一个工业遗产保护项目。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围绕“电子-音乐-视听”这个主题,在尽量保持红光厂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现代艺术改造,商业改造,增设餐饮休闲等旅游基础设施,从而将之变成一个集历史回忆、音乐视听体验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公园。调研队在参观园区中了解了红光电子管厂的历史,保护项目的创建过程,保护手段以及运营业态等方面。
7月14日师生参观了贵州遵义市“1964文化创意园区”。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是遵义市政府为保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而打造的项目,项目以原“长征电器12厂”厂址为基础,经基础设施改造、艺术美化、业态规划、商业进驻而形成,是集历史体验、三线建设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7 月 15 日实践队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061基地”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前身。师生来到基地总部办公楼和生活区,与基地前辈专家亲切座谈,了解到061基地创立、转型过程的艰苦,和他们不断创新的辉煌历程。前辈专家们不畏困难、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报效国家的精神让实践队员深受感动。
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已经在相关城市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这些城市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抓手之一。工业遗产保护园不仅保护了工业遗产,同时还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发展。文化艺术+餐饮休闲是工业遗产保护园的基本思路,有其成功的一面,但也有诸多可改进之处,如何探索最为合理的保护方式仍然任重道远。就如何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大讨论,纷纷表示研究和探讨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问题对于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线建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需要学习与弘扬的精神,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推动了如攀枝花等城市的建设发展,为中国现代工业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国防安全体系,还让遥远的西南边陲形成了初步完善的交通线路。大学生积极参与推动三线建设的宣传,通过潜移默化使人们受到三线建设精神的感染。而攀枝花学院作为当地一所重要的大学,应该起着引导中介的作用,引领学生实地考察三线建设遗址,组织课题调研,老师带队,学生跟随,全国各地走访考察记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线建设精神,是先辈们对建设繁荣富强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追求;三线建设精神,是先辈们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伟大社会实践;请记住,为三线建设而付出青春甚至生命的勇士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每个人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