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过八大处的人都会发现,一座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交融的校园巍然耸立在湛蓝晴空的西山脚下,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红色大字夺人眼目。这就是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
从未名湖畔到西山山麓
2015年 5月 7日, 石景山区教委与北大附中签约。这是北大附中落实北京市委、 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战略, 承担名校办学、 输出资源担当与使命的重要举措。在三年办学实践中, 石景山区政府、 区教委等部门更多地承担了硬件资源保证、 服务协调工作, 北大附中担负起领导和师资选派、 理念确立、 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
北大附中向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派驻校长 (兼任书记) 、副校长共 5名附中现任领导干部和 10余名骨干教师团队。这支团队有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 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未名湖畔, 王铮校长嘱托崔岩校长: “办分校不是简单的移植北大附中的办学模式, 而是要因地制宜, 根据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创属于石景山学校特有的办学思路。 ” 崔岩校长带领附中领导班子尊重历史传承, 注重文化融合, 团结全体师生, 扎实开展工作, 形成 “凝聚、 坚韧、 务实、 思进” 的校训和“一切为了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主动成长” 的办学思想, 构建 “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自主、 主动、 充分发展” 的教育模式, 确立 “每位学生明确个性发展方向,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培养自身科学和人文素养及能力, 为人生发展奠基” 的培养目标。 “让学校成为汇聚一切美好事物的中心” , 成为校园着力营建的文化目标。
与北大附中课程资源全面对接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直接受益于北大附中成熟的课程建设。校领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采取 “放眼高考、 适当过渡、稳步推进” 的措施, 扎实建构学校课程体系, 并积极推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体系的深入融合。课程体系包括四部 分: 一是基础学科类课程,重点凸显基础性的地位; 二是学校特色类课程, 包括 60多门俱乐部课程和选修课课程, 培养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特长。三是综合实践课程, 打破年级、 班级限制, 以课题组的方式组建。四是学生成长类课程, 实现德育课程化。
来石景山之初, 校长崔岩便着手勾画智慧型信息化校园, 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并积极推进石景山学校与北大附中本部课程资源的技术对接。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学校信息化实现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资料的留存汇总、 师生网络互动等目标,全力打造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交流互动的高品质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打通了与北大附中本部丰富的优质资源对接。
面对层层叠叠的中高考改革,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领导未雨绸缪, 借力北大附中名师资源, 在试验班实现初高中课程衔接, 成功构建1+3丰富高效的课程体系; 为高一、 高二优秀学生引入附中本部的自主招生课程, 附中高三一线老师亲自来校授课和网络课程推送, 为学生提早建立起科学的高考规划和能力训练。
没有讲台的 PAD 课堂教学
教室没有讲台也是北大附中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为开端, “以逐步实现学生为核心、 改革学习方法与策略为标志、 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为目的” 的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在石景山学校全面展开。走下了神圣讲台的老师们抛开僵硬的教学模式, 开始融入到学生中间, 关注学生课堂的真实生成, 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 学生上课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与之相应, 代表着教师展示授课的教案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备课组根据学生学情精心编写的学案。学校为高中学生每人配置了一台 PAD,教师把学案与录制的微课、 助读文章、 音频文件等资料包, 通过 PAD 推送给学生, 学生按照学案上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于课前开展自学,真正实现了课堂翻转; PAD教学同时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与协作, 有效解决学生周末、假期在家自主学习的教师实时反馈、 指导、 答疑等问题。PAD 教学的实施, 促进了差异化教学的探索, 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夯实薄弱学生的基础, 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元培教师培养体系锻铸名师
秉承北京大学、 北大附中的办学理念,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坚持核心价值, 努力建设好全校师生的成长空间; 同时充分发挥集团优势, 在教学研究、 学生培养等方面与北大附中深入衔接, 增加两所学校之间教师的相互交流, 元培教师 培养体系一脉相承, 全力打造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和干部管理团队。
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启动寒暑假集团师资培训机制, 利用北大附中优质资源, 着力加强各集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石景山学校分起始年级全体教师、 教研组长、 年级组长、 班主任、 年轻教师、 行政干部等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内容和主题的培训。高三年级组与附中预科部各学科组密切联系, 每月开展一次联合教研, 使用附中统一学案, 同步月考和阅卷, 促进了高三教师备考水平的稳步提升。持续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 “博雅教师系列讲 座” , 邀请特级教师、 石景山区教研员走进教研组, 拓宽教师视野, 提升教师理念。
学校努力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 创建教育发 发展平台, 为青年教师配备优秀导师,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聘请北大附中本部名师和石景山区学科教研员先后担任学校三期 “元培计划” 青年教师的导师, 并通过导师每月对元培教师的培养辐射和带动整个教研组课程建设和课堂理念的提升。通过每周微信群内教学反思、 编撰出版 《青年之声》刊物、 “青年说” 交流会等系列活动, 激发青年教师主动发展、 科学规划、 建言献策、创新引领等方面的内动力和凝聚力。
文化魔方· 少年行与面面观开启研究之旅
2018年 6月 5日,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初二年级170名学生与北大附中的学生一道, 分头奔赴浙江绍兴、 山东潍坊、 江西景德镇和英国、 美国等十个不同文化源地, 开启了 “文化魔方 · 少年行” 的 研学之旅。
“文化魔方·少年行” 和 “文化 魔方·面面观” 是北大附中初中部校本必修综合实践课程,意为初中学生走出校园, 亲近自然, 了解社会,独立观察, 投身于社会实践, 以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石景山学校在北大附中本部协助下, 成立了综合实践处, 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丰富学生的学习领域。 学校同时拓展 “文化魔方” 的 范畴, 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中学 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探索构建中外合作课程, 打开师生国际视野, 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2018年6月16日, 北大附中集团校舞蹈节舞剧展演在北大附中礼堂隆重举行。石景山学校拾光舞蹈团学生原创关于对中学生早恋思考的舞剧 《梁祝》 获得了集团师生热烈的掌声, 并作为舞蹈节颁奖仪式上唯一上演的舞剧再次演绎。 目前, 学校40余个涵盖体育、 艺术、 传统文化多门类的社团、 俱乐部, 为学生展示才华、 交流才艺提供了广 阔的平台。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位于西黄村 60亩新校区将在年底前开工, 2020年 9月 投入使用。作为石景山区重点建设项目,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新校区在北京大学和北大附中专家的规划指导下, 将按照北京市中高考改革的需求全面建设成为高标准、 高水准的现代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届时, 学校将拥有两个校区, 达到小学、 初中和高中 60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
未来已来, 缤纷已至。未名湖畔波心荡漾, 西山脚下郁郁葱葱。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正在成为崔岩校长提出的 “汇聚一切美好事物的中心” 。这一切, 源于北大附中的使命担当, 源于北大附中的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