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蒋润:细嗅蔷薇,诗意生活文/任静



写诗只为记录生活的美好,踏实低调是他的性格,学霸是他的人设,他是蒋润,2017级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

情感的体验用诗来记录

蒋润写诗已近十年,诗已成为他记录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工具。写诗的启蒙源于高中书法老师,蒋润被书法老师深厚的诗学底蕴打动,他开始折服于诗的魅力,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将最喜欢的历史改为文学。

最初创作诗是从模仿开始的,蒋润将此比喻为书法中的“临帖”。李白和杜甫是他最喜欢的两位诗人,但是止步于“可以喜欢,可以仰望”,要想达到两位的高度,蒋润坦言很难。在读了许多诗学著作后,他选择从模仿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诗开始,有一定的积累后,渐渐过渡到模仿宋代诗人苏轼、陆游、欧阳修。大学时,蒋润加入了诗社,与志同道合的诗友一起论诗写诗,加之不断阅读古人的经典诗作,蒋润对于诗的认识不断加深,写诗的数量不断增加,创作诗的水准也有质的提高。在2018年“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华中师范大学赛区的比赛中,蒋润获得一等奖。

写诗是依傍个人情感的,在蒋润看来,每一次情感的爆发,都可以用诗来记录。生活中的蒋润低调内敛,但是对于离情别绪的感知异常细腻。他认为,朋友间日常的相处虽然也很开心,但因为可以重复体验,所以也就觉得平淡,情感不会有明显的起伏,惟到离别时,情感的体验才是井喷式的爆发,诗歌往往就诞生在这种时刻,形式短小,也最为真挚。此次黄鹤楼诗词大赛投稿时,正值蒋润同门欢送会,主题是为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饯别。想起与师兄师姐平日交往的点滴,蒋润深有感触,将离别的情绪写到了《赠别》里,并在欢送会上诵读,得到了师门的一致好评。导师罗昌繁将第九届黄鹤楼诗词大赛的信息告诉了蒋润,由于主题相符,蒋润便将这首《赠别》投稿给大赛组委会,并获得一等奖。获奖的信息是朋友转发给蒋润的,对于这项荣誉,蒋润谦称是运气。

别出心裁的学术研究路

诗是蒋润的第二张名片,作为学生,蒋润的学术研究值得称道。

本科时,文献学的“求真务实”深深吸引着蒋润,在他看来,文献学是可以摆脱旧有成见的一门学科,通过接触原始的资料,不仅能检验前人立说的根据,而且可以发现别人未曾注意的问题。由此,蒋润便立志在该专业深造。更为幸运的是,在一次讲座上,蒋润见到了张三夕老师,与张老师短暂而深入的交流坚定了他报考华师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蒋润顺利来到华师文献学专业,在经历短暂的过渡期后,逐渐适应了研究生生活。

蒋润在同学们的眼中是一个博学多知的学霸,这得益于他平时的“爱不释卷”。17级文学院的研究生住在南湖校区,距离本部图书馆较远,尽管如此,蒋润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本部度过。对于所学专业,蒋润有着极大的热忱。他说,学习文献学可以扫除强加在文献表面虚假的东西,重新还原事物的真相,寻求一种真挚的情感。每次读文献学的书,蒋润都能从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他也总能聚焦到别人不曾注意的地方,并对此有所思考与阐发。阅读《四库提要辨证》时,蒋润发现书中部分注解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于是他广搜博览,别出心裁地模仿《四库提要辨证》纠弹《四库全书总目》的方法,反过来检查《辨证》,将问题进行论述并写成论文,文章成功刊发。

读研以来,蒋润得到了很多的成长,学术研究方法更为成熟,学术视野变得宽广。在导师的学术方向引导以及师门每周一次的读书例会的影响下,蒋润的阅读量有很大提升,看待问题的角度愈加多元。蒋润坦言,本科时的自己有一点封闭,来到华师,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于他的学习产生了很多便利因素。他经常参加华师及周边院校的讲座、学术活动,不仅可以接触到学术前沿动态,而且拓宽了视野,坚定了他在文献学方向继续深造的信心。

不仅学术研究能力强,蒋润的社会实践经历同样精彩。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蒋润主动担当志愿者,去到震中地区帮助受困群众,灾区的惨状触动了蒋润,他立志要去帮助更多的人。研一时,蒋润担任长江书法研究院的研究生助理,负责活动和比赛的策划。他的工作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他本人也在长江书法研究院主办的书法临帖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凭着踏实的努力,在2018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中,蒋润排名专业第一,获得一等奖学金。

蒋润生在云南,本科时去到哈尔滨,研究生来到武汉,地域从来不是他发展深造的限制。说到未来,蒋润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有前期规划。他现在意志坚定,短期的规划就是读博,他要在古典文献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专业知识和英语是他目前努力的方向。

未来可期,蒋润必将凭着不懈的追求,在学术之路上获得斐然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