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深化综合改革系列访谈之三】
建设一流本科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访本科生院院长万坚

问: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也出台了“高教40条”,请你谈谈我校本科教育在顶层设计上是如何与国家政策对接的?

答:学校在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专门成立了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处和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为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学校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意见,建立覆盖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及调研,目前已拟出《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等行动计划,为下一步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行动方向。

《实施意见》以新时代高教40条为依托,从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学生中心,优化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明确教师主体,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规范课程管理,抓好各类课程基本建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协同育人,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三空间”融合,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强调质量意识,构建完备的本科教育保障体系;注重内涵发展,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华师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30条具体举措。

为突出我校教师教育特色,在《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行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行动、教师教育机制优化行动、教师教育基本建设行动、教师教育队伍建设行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师德养成教育行动、师范生基本技能提升行动、师范专业认证行动、教师教育共同体行动等10个行动方案。这些行动计划正在面向全校师生征求修订意见。

问:学校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答:学校在抓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工作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明确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全员参与,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具体来说,就是要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打造以“三空间”融合为特点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培育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将“学术、技术、艺术”融会贯通、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师资队伍,全面推动“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以生为本、以师为先”、质量一流的本科教育保障和服务体系,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科教深度协同、“大思政”全员育人的育人文化,形成具有华中师范大学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更加融合,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

问:学校将如何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能力?

答:首先,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正确方向,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个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双一流”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要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要办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有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的组织保障机构。学校成立本科生院,将原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的相关职能划入,通过本科生院的有效运转,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整合工作资源,加强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统筹,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推进价值引领、知识增长、专业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人成才。

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严守课堂教学纪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承担公共基础课、核心通识课、专业主干课等教学任务并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逐步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三是加强教学业绩考核在评聘教师中的比重,明确教学业绩考核包括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同等对待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四是建立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名师(团队)为核心,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创新奖、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奖、学生科研竞赛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等为支撑的教师荣誉体系,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力度。

最后,要强化学校主体责任与支持保障。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和各院系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观念,自觉、主动、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学校也将根据自身建设计划,加大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衔接、配套和执行力度,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力支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问:我校教学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请问在固化教学节成果,继续办好教学节方面都有什么考虑?

答:今后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固化教学节成果:一是进一步强化学校主体责任与支持保障,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调整优化学校考核评价制度,并根据自身建设计划,加大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衔接、配套和执行力度,统筹利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力支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二是进一步健全各类制度规范。进一步加强总结研究,积极将蕴藏在师生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总结、提炼、推广,将创新性的思想、理念以制度性的形式予以固化,抓紧出台《实施意见》和《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如今,教学节已经成为学校一项品牌特色活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和交流的一张名片,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进一步确保教学节活动开展的稳定性,为教学节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扩展教学节活动的延伸性,突出聚焦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校事业发展助力献策;进一步提升教学节活动的开放性,继续推动实现学校与学院的联动,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校内与校外的联动,将教学节根植教师心中,嵌入学生意识,贯穿管理体系,引领社会氛围,全面推动实现“以本为本”,致力促进“四个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