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 建成厦门水产学院新校区。

1998年7月6日,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划转福建省管理协书签字仪式举行。

2011年, 陈昌生教授的 《坛紫菜新品种选育、 推广及深加工技术》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排名第二) 。

2013年, 王艺磊教授和课题组老师参加第8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

我校水产学院王志勇教授带领的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 团队入选2018年省级博士生导师团队。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二年,于1972年由上海水产学院南迁厦门而成立的厦门水产学院大部分回迁上海复办上海水产学院,另外保留一小部分续办厦门水产学院。
续办的厦门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简称海渔系)从198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海水养殖专业本科生,学生数仅30名。由于原有水产养殖系的大部分教师、设备、图书等均已回迁上海,水产养殖专业无法独立设系,不得已与有同样困难的海渔系合并为一个系。学院设备非常简陋,师资不足,从各高校招收相关本科才刚刚毕业的学生来校任教。
1985年7月我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海渔系工作。1987年海渔系更名为水产养殖系并开始招收海水养殖和淡水渔业两个专业各一个班,招生数为50人。这种两个专业各招收一个班,每个班不超过30人的本科办学方式一直持续到1997年。1998 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两个专业各招收 2 个班。1999年起,为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不再分海水养殖和淡水渔业专业招生,仅招收水产养殖专业,共4个班,每个班保持30 人左右。至此本科水产养殖专业不再扩大规模。在水产养殖本科的办学过程中,水产学院培育了一大批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们都意识到仅仅停留在本科办学层次,既无法办成特色,也无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水产养殖专业80年代本科办学刚刚走上正轨,办学规模小,师资队伍中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寥寥无几,达不到招收研究生资格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学院开始招聘一些研究生来学院工作,学院也开始鼓励青年老师参加全国硕士生考试,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政策。得益于政策,我于1988年考入厦门大学攻读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1994年再次考入厦门大学攻读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当时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辛苦,每周要几次往返于厦大和集美,既当老师又当学生。90年代末水院的师资水平有所提高,在整个集美学村位于前列。
90年代全国高校开始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一些小的院校开始合并以实现资源重组。原来集美学村的5所院校也提出合并为集美大学。在这5所院校中,水产学院是唯一的具有学士授予权的学院,更是唯一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学院。这些给水产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招收研究生带来了希望。
1994年10月集美大学获批组建,2002年9月集美大学本科教学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随即集美大学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正式启动申报硕士点的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水产学科当初是福建省和集美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也是集美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最有资格申报硕士点。申报的具体工作由我牵头负责。2003年在许多领导、老师的配合和努力下,学院以100分满分获准设立水产养殖学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第一届共有6位老师获得招生资格,共招收12名研究生。之后的6年,导师和研究生数量都逐渐增加。2007年学院申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研究生教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有力地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实现了集美大学办学层次的重大跨越,在集美学村90年的办学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步。
博士点的设立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发展博士点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启动2008-2015年新增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立项建设规划工作有严格的名额限制,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博士点申报过程中,教授数量、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和经验、科研经费、学术业绩等都有硬性规定。2009年,时任集美大学校长的辜建德教授带领我们申报答辩团队在厦门大学与漳州师院竞争2008-2015年福建省唯一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资格,我们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胜出,水产学科终于作为博士授权学科进行立项建设。在这期间,2010年学校开始组织学院申报水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顺利通过专家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2年起学院开始以一级学科水产学招收硕士生,至此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全面建立,为博士学位点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招收一级学科专业的学生,但是从硬件到软件学院离博士招收资格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张雅芝院长带队拜访了国内所有具有水产学博士点的单位,向他们取经学习;也到和我们一起进行博士点建设的广东海洋大学交流学习。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将水产学院图书馆作为水产科技楼进行改造,学院按博士立项建设的学科方向进行空间重新布局。同时投入2000多万购买最新仪器设备。在软件建设方面,通过引进“双聘院士”、闽江学者、优秀博士毕业生来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在博士点建设期间,我院的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科研项目的级别、经费、数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通过举办几场全国性的学术年会扩大了水产学院在全国的知名度,加强了与水产同行的交流和合作。2013年1月31日,我校迎来了集美大学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验收,经过学校整体建设情况材料审查及实地考察学校建设情况,专家组一致认为我院水产学科在博士点建设期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意作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点。
至2014年,我校水产学一级学科有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其中教授20人,博士51人,博士生导师8人,拥有3个省级创新团队。拥有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科平台,有3000多万装备精良的仪器设备。学院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0多项,近5年项目经费达8000多万元。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30多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这些成果在我国水产领域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许多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为福建省的水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整体学术水平、科研实力和经费均可保障博士后研究项目具有理论或技术创新性。尽管我院博士招收刚刚开始,尚未有博士毕业生,但根据需要和现有基础,我建议学院尝试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学院和学校的共同努力,2014年9月申请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批准,这是我校获批设立的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水产学科培养体系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2018年年底,我们已经有博士生毕业和博士后出站,证明了我们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2018年是改革开放走过的40周年。在这40年里,集美学村的高等教育从主要培养中专、专科和少数本科生的5所小院校,到建成一所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所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作为几乎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的水产养殖专业教师,我深感荣幸。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还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