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周末, 又一次来到入冬的山东女子学院校园。
不论是宽阔无际的正门广场, 还是紧依商业闹区的西门区域, 都少了女院应该拥有的色彩。 但女院校领导和同仁们的热情却让人如沐春风, 还有在图书馆右侧的一片草地上, 迎着西照站立着红色的爱 (LOVE) 的雕塑, 也让我们情怀焕发, 把一天研讨的午间休息都放在那里, 留下许多与 “爱” 不同组合的照片。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 这是我们中国唯一一个有 “爱” 的雕塑的大学校园。 倡导有爱的高等教育是和女院非常契合的, 实际上, 在越发功利化和职业化的时代, 还有必要把这种爱的教育之风吹遍所有的大学校园。
面对爱的雕塑,我的心已经飞跃太平洋,来到坐落在美国费城、 拥有 278 年建校历史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那里也有一座爱的雕塑。 就在今年 5月 16日, 我起大早、 着正装, 在伴随小女儿走过毕业生步道、 走向毕业典礼现场之前, 拍下一张宾大爱的雕塑的照片, 以表达一个父亲对这所大学的谢意, 感谢宾大提供寓爱于教的培养,让我的两个女儿分别于2007 年和 2018 年的 5 月从这里的政治系和牙科学院学成毕业, 带着爱和专业知识走向自己的未来。 我记得, 在学期间, 大女儿就在费城参加了不少志愿者活动,小女儿则利用暑假,飞往非洲冈比亚, 为那里的儿童免费提供牙科医疗和保健服务。
其实这两座爱的雕塑都是源自美国波普艺术家罗伯特 ·印第安纳 (Rober tIndiana ) 的创作。 印第安纳 1928年 9 月 13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 原名叫罗伯特 · 克拉克, 为了纪念出生的地方, 他把名字改成了罗伯特 · 印第安纳。 在空军服役三年后,他考入芝加哥艺术学院, 并先后在缅因州的斯科希甘绘画与雕塑学校、 以及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和爱丁堡艺术学院学习。1964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请印第安纳设计 1965年的圣诞卡片,他回想起青年时期去参加基督教科学教会上的海报,上面写着: 上帝是爱, 就用加粗的字体绘画出 LOVE 这四个字母, 并涂上红绿紫三种颜色, 创作出以圣诞卡片形式呈现的 《爱》 系列, 这一初始设计还被印在了美国邮政局 1973 年发行的 8 美分邮票上, 卖了亿万多张。当美国加剧对越南的战争时, LOVE 实际上显示出一种逆文化的指向,对于很多参与反战运动的人来说, 爱与和平是可以互换的。
1970 年,印第安纳创作了首个爱的雕塑版本。 此后的 30 年, 印第安纳又制作了几十个不同的雕塑版本, 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街道展出, 让爱遍布全世界。在费城有两个爱的雕塑,还有一个是费城市政府在 1978 年出资购买, 放在市中心的肯尼迪广场, 这里也因此得名 “爱的公园” (Love Park) 。据记载, 爱的雕塑每十年翻新一次, 而在 1988 年翻新时, 日晒雨淋后的紫色已经不那么紫了,被误刷上了蓝色。一直到前两年因为广场维护翻新, 爱的雕塑被暂放在市政厅前, 就在今年情人节前夕将搬回爱的公园时, 费城市政府才发现了这个失误, 重新给爱的雕塑刷上红、 绿、 紫三色。
印第安纳曾表示: “我觉得我的作品能够出现在世界各地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 是啊,比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还出名的罗伯特爱的雕塑, 不仅是创作者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而且还在创作意义上超越了艺术的范畴。有人称,印第安纳用举世共通的语汇 “爱” , 拆除东西文化、 种族、 本土与国际的藩篱, 仿佛发声祈祝举世和平、共荣。他的生前好友凯瑟琳-罗杰斯对媒体表示, “他是一个非常忠诚、友爱的人,是爱的建筑师。”
100 多年前, 马克·吐温回首自己的人生,写下这样一段话: “时光荏苒, 生命短暂, 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 道歉、 伤心和责备上。 用时间去爱吧, 哪怕只有一瞬间, 也不要辜负。” 80 年前, 哈佛大学开展了一次史上对成人发展观察最长的研究项目, 发现爱还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来源。现在看来, 只有体现命运共同体的大爱,才能够熄灭不少地区还在燃烧的战火, 才能停止对大自然毁灭性的开发。 爱不仅是成本最低的化解各种人类矛盾的途径, 而且人类还可以在爱的创造和分享当中, 获得许多用技术和物质手段不能产生的快乐与幸福。
如果都像印第安纳那样, 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自觉的有能力的爱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心里、 在与他人互动之中、 在留下足迹的地球上,都建起一个爱的雕塑, 我想, 我们一起生存的这个世界一定会被爱所充满、 被幸福所满足!
作者简介: 叶文振,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山东女子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