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付出从不掉色
黑夜里为你点起一盏灯,下雨时帮你撑起一把伞,志愿服务既是“助人”,又是“自助”,既是“乐人”,又是“乐己”。每每想到这里,总是记忆翻涌,因为那些刻骨铭心的时光,不禁让人动容,甚至热泪盈眶。温暖青协,爱心不泯参加志愿服务,是爱的传承和延续。一个小动作、一句暖心话,甚至一个浅浅的微笑,打动我们的,是其中的纯粹和温馨。
每年新生报到期间,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都会组织志愿者帮助新生答疑解惑,志愿者们分布在校园各个路口,指路、提行李、送水,肩上那一条红色的绶带承担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志愿服务本身或许并不那么神圣,但往往过程更让你感动。”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王超说。淄博的九月仍是烈日炎炎,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青协志愿者们一刻都没有停歇,中午就扎堆蹲在马路边的石板上吃盒饭。迎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志愿者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当听到新生和家长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谢谢”时,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刘婧是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她参与志愿服务已经3年了。大一刚入学她就报名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如今她的志愿者证已经记录得满满当当,累计服务150多个工时。“这期间不但积累了很多经验,也让我有机会参与到更高级别的赛事和会议志愿服务中。”在日常的志愿服务中,她总是格外注意主办方对于各个流程的策划和执行,“全面了解后,我才能做得更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她把所有学到的东西都内化为自身的积累和沉淀,永不搁浅。
志愿服务,从我做起。青协以这样一种方式传递的温暖和力量,无法简单地用数字去衡量。在一次次付出中,始终温暖如初,爱心不泯。公益活动,爱在深处所有的口号在落地的那一刻更为珍贵。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或许更多的是那些并不起眼的小事。
孩子的内心纯真善良,他们总是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爱。公益社团星星宝贝的负责人张莹对孩子有一份独家记忆。在社团组织的为自闭症儿童筹钱观影活动中,一个孩子主动给她送上爆米花。自闭症儿童大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社交能力差,不愿意与人交流。“他们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可能会异于常人,但也并不是难以接近,只要付出真心,就会得到回馈。”张莹说。
一面之缘,成为两个人共同的记忆。梁燕是小水滴公益社团负责人,一次带领成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一位老奶奶身体欠佳,但坐在轮椅上聊天时一直满面笑容,并时不时地嘱咐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功读书。年龄或许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心底里最柔软的那个地方总会产生共鸣,一言一语间,都是满满的感动。
“我泪点很低,经常控制不住。”来自经济学院的王欣冉经常参加敬老院和特殊群体的公益服务,也正因为这些群体的特殊性,她常常泪目,“与他们接触就会感觉到,他们更需要呵护和陪伴。”在和老年人、残障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她把他们当成亲人,“我能体会到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自从跟老人和孩子们逐渐熟悉后,她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去看望他们,尽己所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
公益服务本是付出辛劳、服务他人的过程,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个过程中,切身的体会也让志愿者们有所思、有所想,进而有所作为,一边付出、一边成长,收获的是丰富的体验和更多的欣喜。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记忆难免会消退,但有些记忆的画面却一直定格在脑海,每每翻阅到这一帧,历久弥新,经久难忘。支教奉献,积淀自我暑假,当我们在空调房里躲避炎炎夏日时,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翻山越岭走进大山深处,走到孩子们身旁。播下一颗颗种子,让希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
已经读大三的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张远,已经连续两个暑假去广西义务支教。“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教师这个职业,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教师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他深有感触地说。“很多老师以前对我说的话,我现在讲给我的学生们听。”在志愿活动中多一份思考和留意,体验“新身份”带来的新体验,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惠鑫和团队成员曾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顶坛小学支教。“这些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启迪,给他们讲述大山外面的世界,用我们的努力带给他们走出大山的信心和力量。”山里的孩子单纯质朴,他们不太会表达,队员们就主动问一些家长里短,和他们多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惠鑫和队员们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不舍地凑在他们身边问:“老师,你们明年还会来吗?”现在每每回想起来,他都会欣慰地说:“支教,或许条件真的艰苦,身体上确实觉得累,但是精神上每一天都是充实的,让人很满足。”
星星点点的微光不断积聚,每一个善良的举动都会温暖受助者的内心。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所收获,支教就是一份付出换一份真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帮助了他人,积淀了自己。
志愿服务或许是微小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它又是伟大的,因为它在有限中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好。不管过程美好还是艰辛,每每回忆起期间的经历,永远都是记忆里最美的画面,更是一份自豪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