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看话剧还是看电影?□minilotus
看话剧还是看电影?这是一个问题,是个始终困扰我的问题。
也许你觉得这个问题太弱智,是啊,完全可以又看电影又看话剧~~没错,还可以又听音乐会又看歌舞剧,又看芭蕾又看探戈,甚至又听昆曲又看沪剧。可那是不一样的。这就像美女大街上有的是,敞开了欣赏。老婆和情人却是跟自己息息相关,又经常相互掐那种。没错,你想两个都爱,她们就会相互掐,老婆和情人是这样,话剧和电影也是这样,尤其是同一个故事。
Sleuth我之前看过电影。2007年裘德洛做制作和主演那一版,是翻拍版,翻的是1972年曼凯维奇导的第一版。好玩的是迈克尔凯恩在第一版里演的是年轻的麦洛,在第二版里他仍是两个主角之一,这次却是演那个老作家怀克,这版里麦洛换成裘德洛来演了。哈罗德品特是第二版电影的编剧,虽然当时因拿到诺奖没几年还风光无限,但这部片子却没给他添彩,起码有叫倒好的,有讽刺他这个编剧是对自己拙劣的模仿的。
背景大体如此,已经比较好玩了。话说我还是蛮喜欢07版电影的。一来我比较粉裘德洛,二来这种看上去很有舞台剧风的电影也是我粉的那类(这个爱好还真有点变态)。
宽度抢票时我并不看好这部剧,不,是我并不看好我会喜欢这部剧(电影都剧透了)。一部情节环环相扣的悬疑款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抖包袱的时候,人家大吃一惊,我可能已经昏昏欲睡了吧。我还能对话剧期待些什么呢?实在想不出来。抢票多半是与忽然到来的冬天相伴的人来疯悒郁症吧。
神奇的是,捕鼠器工作室的《侦察》竟然还是让我喜欢了一把,原因直到现在都没怎么想明白。除了周野芒的全情表演(贾景晖下半场的演出不错,上半场感觉有点紧),MS还有其他原因。
之前认为只有像《婚姻风景》那种情感伦理内容的,舞台和银幕给出的不同感觉是值得细细体会的,看来竟然不是。原来一直忍不住问来问去的那个关于“看电影还是看话剧”的问题,还是会跳出来嘲一番。我竟然忘了叙事学里那个经典的结论:故事本身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讲故事。这个“怎么讲”当然也包括“用什么方式讲”,用镜头讲和用舞台讲完全是两回事。白玫瑰还是红玫瑰,关乎萝卜白菜的个人喜好,关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情怀,还关乎舞台时空银幕时空,在悬疑主题中,关乎对悬疑的理解和感受。
拿《侦察》说事吧还是,电影的代入感和舞台剧的现场感直接带来对“悬疑”的不同感受,对“悬疑”的不同感受又直接影响到观感主体思考空间的差异。在情节本身已经不构成悬疑因素的前提下,用什么来强调故事的表达?
其实两版电影的表达也有所区别有所侧重。07版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这样说品特的剧本:虽然两个版本的影片拥有相同的思想,角色的名字也未做任何改动,却好像在讲述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语言到情感,无一例外。但总地来说,品特那敏锐的观察能力还是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和承载性的……他有的时候会选择幽默的气氛,有的时候又通过威胁和恐吓,甚至还使用了大量的诗情画意。
如果说72版Sleuth是个经典故事,07版Sleuth是个智力游戏,那么捕鼠器的Sleuth更突出心理较量。品特有种举重若轻的能力,他热衷的心理分析式表达有游戏倾向。与游戏相关的反讽和幽默形成品特戏剧冲突的内在动力。但同时和游戏式表达相伴的还有品特式迷惑。这种迷惑加重了表达的份量,也带来多维度思考的空间。不过在07版Sleuth里,两个男人的心思慎密和智商很高的特点空前强化,他们之间的心理大战太智力游戏了,这个特征一旦强调得过头,再加上两个男主角之间那种或隐或现的暧昧,会让人联想到媚俗腻味之类字眼。捕鼠器的Sleuth突出的是有现实映射的心理较量。麦洛的意大利身份记忆和怀克借想象力掩饰的仇恨都是沉甸甸的东西,这些东西放到舞台上来表现,这个现场感还是有震撼力的。至此,银幕“悬疑”成功登上舞台,实现华丽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