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华中师范大学改革开放40年综述之二:
推进教育国际化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


章开沅接待美国学生

  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短期汉语学习班开学典礼

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短期汉语学习班开学典礼

  华师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帕特在春节进行志愿服务

10月19日,我校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凌云在行政楼三楼会见哈佛燕京学社副社长李若虹博士,双方就多方面深化合作进行探讨。10月26日,一群不同肤色的志愿者来到春苗小学开展英语支教活动,他们来自华师“洋雷锋志愿服务队”,多年来,春苗小学的每个周五都有洋雷锋的身影。11月8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物理学基地班、数学物理直博班和物理学师范班的同学在9号楼9303教室上全英文讲授的量子理论II课,这样实现了全英文教学的本科专业,华师还有7个……

坚持开放办学

国际化成为学校发展战略

1979年,经过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华中师院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成为我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少数几家高校学报之一,发行到日本、美国、法国、苏联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外订购及交换的文科学报每期达600多份。由此,华师走上了开放办学之路。

1985年,时任校长章开沅提出“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办学方针,主张“在开放中求改革,在竞争中求发展"。他认为,开放,是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竞争,即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奋发图强。

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迈向21世纪行动计划》经学校党委全委会讨论通过后正式颁发。计划中提出,要将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同时,学校开始实施留学生教育工程,扩大对外交流;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同国内外企业及海外基金组织的联系,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努力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这一年,学校成立了“汉语文国际学院”,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2001年从外事处独立出来,更名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国际交流(交换)学生事务管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工作。2011年,学校正式提出了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工作思路,把国际化办学提到战略的高度,并在2013年出台了《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加快推进办学国际化的实施意见》。在之后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体现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加强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大力开展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鼓励学生海外学习交流。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国际化发展水平位稳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积极落实教育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来华留学方针和政策,进一步理顺留学生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2013年,学校成立了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合署办公,全权负责留学生生活管理和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等相关工作。学校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趋于完善。

扩大开放格局

构建国际合作网络

改革开放后,学校对外校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有所突破。学校先后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建立了合作关系。“八五”期间,学校接待国外、境外来访团组56个,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和意向书22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5次,来校参加学术交流的海外学者达1200余人。

2013至2017年,学校先后举办“加拿大周”“澳大利亚周”“美国周”“俄罗斯周”“日本周”等国别交流年活动,重点推进与相关国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加入东亚教师教育大学联盟、中俄师范类大学联盟、中俄综合类大学联盟、中俄“两河流域”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等,与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等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合作,拓展了交流渠道。学校积极参与中俄、中德、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活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此外,为推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孔子学院工作,1986年以来,我校共向国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派出教师数百人次,从事汉语教学,并建有四所孔子学院。

随着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不断拓展,形成了以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首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通过参与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校国际学术影响扩大,相关学科的学术地位提升,帮助我校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助推“双一流”建设;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至2017年,我校三个学科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成为了我校国际化团队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有力推进了我校国际化进程。

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我校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格里菲斯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经教育部批准,我校现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立了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中,我校伍伦贡联合研究院由我校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联合创立,系我校历史上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合研究院的获批和启动标志着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是我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成果,在学校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6年开始实施的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海外研修项目,则是为师范生打造的特色国际合作平台。让学生深入美国高校、中小学开展专业学习、语言强化和教育技能训练,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基础。学校大力引进高质量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从教学水平、质量保障、师资培养等方面为我校国际化办学注入了新活力,成为了学校国际化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亮点、新坐标。

通过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发展,我校务实推进国际交流,扩大开放格局,逐步构建起了国际合作网络。

中外交融

桂子山上的世界面孔

我校是我国较早培养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学校就开始了留学生教育。1984年,我校外事处举办了美国暑期汉语学习短期班。1994年,我校恢复了留学生招生。

2013年,我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名单,先后被评为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学校,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并且通过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评估认证,这标志着我校来华留学生事业发展迈入新的起点。2014年,我校荣获“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院校”荣誉称号。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9年的32人发展到2017年的2428人,学生国别从1999年的18个国家发展到2018年的153个国家,学历生比例稳健提升,目前已达87.6%。为改善留学生教育条件,从2005年开始,学校投资1.4亿元建设了国际文化园区,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办学条件得到完善,这些重大举措有效保证了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为学校留学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视留学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成为了学校留学生工作的传统,被视作“知华、友华、爱华、助华”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我校一大亮点与特色。华师的留学生社团文化活动覆盖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洋雷锋”志愿服务队、《留在华师》杂志社等“留学华师”品牌,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外学生还成立了跨文化交流协会,搭建中外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除了让留学生“留在华师”,学校也为学生“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通过与国(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学校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许多看世界的机会。自2012年成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以来,我校累计派出160余人,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高校公派留学。2013年我校设立海外学习交流奖学金(每年300万),资助在校生赴境外学习交流。2013年派出学生378人,2017年达1108人,赴境外学习交流人数逐年快速增长。

自197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华中师范学院重新归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我校开始聘请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教授、科学工作者前来讲学。1978至1985年间来校讲学的国外学者有美国加斯特教授,日本岛田虔次教授等60多人。

我校教师也经常应邀到兄弟院校和国外讲学。章开沅教授、张景龄教授、刘连寿教授、李琮池教授以及张镇九、彭金生等都分别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1979年,章开沅教授赴美访问,又从美国赶赴日本,这是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研究者第一次走出国门。

同时,我校也十分注重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积极安排培养计划,举办外语补习班系统提高全院教师外语整体水平。到1983年,教师中陆续被派往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马耳他等考察和学习过的达到42人。1986至1992年,学校聘用长期外国专家、教师共57人,聘用短期外国专家122人、178人次;由对方资助派到国外留学、合作科研、讲学的教师71人。

1993年,我校紧抓外籍专家的聘请和管理工作,并将此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进智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措施,逐步形成了本校专家工作的特点;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优先选派重点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注重选拔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把我校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推上国际学术阵地。在学校“八五"期间派出的350位出国人员中,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为适应学术交流的需要,学校还将一个简陋的招待所改建成一个能够接待国内、国际学术交流,食宿、交通、电讯等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的学术交流中心,使我校的接待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加了教师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拓宽了外籍专家聘请和师资培训的渠道,一批学术精英加盟我校学科建设。我校的外专引智工作则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重点扶持,讲求实效”原则,瞄准学科前沿和“高精尖缺”人才,学科领域不断延伸,专家层次稳步提高,聘请效益持续扩大。HowardAlper,Christopher A.Hunter,Johanna Stachel,DavidMarshall,JoelSchoenhals,KatoMinoru(加藤实),FrithjofKarsch,DarrellD.Irwin等均为我校所聘高层次专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MurrayGell-Mann,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评委BorjeJohansson,斯坦福大学RichardN.Zare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Jean-PierreSauvage等学术大家都曾来访我校。仅2017年一年,就有近250名专家学者来访我校。

为实施学校“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拓宽我校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获湖北省外专局批准立项实施未来数字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并于2014年起实施。该项目对提升我校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交融合作不仅让桂子山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面孔,更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扩大了我校的对外影响,为增强我校的整体实力作出了贡献。

进入新时代,中国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空前增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那样:“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也必将为我们开创更加宽广的舞台。让我们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立足本土,用全球化思维和国际化眼光反思和审视自身的发展,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提升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华师力量。(执笔人胡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