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海洋》《爱岗敬业》《源远流长》《一带一路》《生态文明》……一件件平面设计作品亮相“为人民而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设计作品展,展示了我国发展成就,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山东工艺美院报》记者采访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展”策展人、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院长孙大刚教授。
记者:您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您主要负责哪个展区?请您介绍一下此展区的情况。
孙大刚:“‘为人民而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设计作品展”共有三个展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展;“爱校如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四十五周年展;“和合之美”为上合而设计特展。我负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展”的策展工作,由朱爱军、王刚、杜明星、张培源四位老师组成的策展团队除了负责本展区的作品整理、展项布置等工作,同时还承担了“为人民而设计”艺术与设计作品展的整体形象设计、开幕式形象设计等任务。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展展出了近百件招贴、摄影、交互设计等作品,分别来自我校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应用设计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单位。本次展览也是近两年来我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的一次成果汇报。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师生参与以及作品遴选展出情况。
孙大刚:2016年,我校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以来,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就积极响应,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作。学院组建了以工作室为单位的主题创作小组,并组织创作小组进行采风、创作调研,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到田间地头进行采访。除了课外的创作,我们还积极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融入课堂。
本次展览收到来自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应用设计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单位的作品200多件(套)。在学院统一部署下,各职能部门及校内外相关专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遴选,并对一些作品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最终有37套作品得以展出。
记者:在本次展览上,推出了大量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齐鲁文化的丰厚内涵,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作品,请您介绍一下此方面的情况。
孙大刚:是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展”展区展出的近百幅作品,有不少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反映齐鲁优秀文化底蕴的。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息、山东特色。不少作品在选题上围绕我省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及反映,文化事业进步、蒸蒸日上的人民生活,展现了齐鲁大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比如展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成就、彰显经略海洋战略的《大国海洋》《智能海洋》等作品;体现我省高端装备创造、绿色制造工程、生物医药创新、新能源创新、智能制造等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国制造》等作品。
作品在形式语言层面,无论是招贴设计、插画设计、还是交互设计,甚至在摄影作品中,气韵生动的东方造型语言都能得以体现。例如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诗意描述的设计作品《源远流长》《一带一路》;反映齐鲁工匠精神、呈现山东民间文化技艺之美的《齐鲁工匠》系列招贴。在讴歌普通劳动者和身边“小人物”的《爱岗敬业》《山东好人》系列招贴中,创作者更是创造性的使用金丝沙画、剪纸等多种形式对作品进行诠释。另外,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生态文明》系列作品,是我们的创作团队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联合创作。
这些艺术和设计作品尽管工艺不同、材料各异,但都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百姓生活为创作宗旨,作品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重大战略、重要工程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记者:请您谈一下,本次展览对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孙大刚:对专业课教师来说,参与这种高规格的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契机,弘扬主旋律的设计创作并不简单,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空喊口号,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创作以及展览,首先是使广大师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反映在作品上。比如最初的作品大多都还停留在对24字核心价值观进行口号式宣传,对此,潘鲁生院长提出要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内化在作品中,而不是看图说话式的简单表述。随着参与创作的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也逐渐深刻起来,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进了作品创作中。(学生记者 李家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