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习这件事上,尽管如今的姜明栋俨然已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被冠以“姜老师”的称号,但他依旧坚持每天在图书馆自习。而这种学习习惯,在他的大学生活中贯穿始终。从大一开始,他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前在图书馆自习室开始学习。有时进入学习状态会到下午两、三点才想起没吃午饭。
他告诉我们:“印象中最大的困难是大二刚接触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实证类研究论文。大三才学习有关回归的课程,但经济学研究的很多模型方法都建立回归模型之上。在没有专业课程支撑的情况下阅读、学习、理解并自己开展相关的研究其实还是挺不容易的。”
因此,他对于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大学中那些难度大,同时又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一定要打牢基础。此外,由于课时限制,大学老师很难在课时时间内把一个学科完全讲透。那些老师没有讲的东西,虽然考试不会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会遇到,这就需要自己去学习,不懂的就要积极向老师、向学长学姐提问。”
暑假在家,有一天凌晨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赶紧起床连夜开始写。在连续奋战了十多个小时后,他完成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论文,后发表于科技核心期刊《水利经济》。正是由于这样的勤奋,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自2017年以来,他完成论文报告四十余万字。公开发表并录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CSCD检索期刊论文6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信所源刊/SCD源刊论文10篇,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6篇。
对他而言,学习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他说:“有兴致的时候就写论文,无聊的时候就看看文献,还有带着团队一起做研究。”享受学习,以学习的方式来放松,对他而言,学习早已超脱出一般人认为的枯燥无趣的活动范畴。
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尽管目前我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我的主要学术成果都集中在地理学、环境科学这些领域。这都是兴趣使然。”高中时期,他就对地理环境非常感兴趣。在高中三年,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读大学的地理资料和专著。在他的学术公众号“江海论坛”上有一篇推文:《“首都经济圈”现状分析与远景展望》,就是他高三时撰写的。
从高中开始,他对相关领域政策热点和学术前沿一直保持着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炉时,还在读高三的他就尝试自己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没有相关书籍、没有网络参考,相关的数据材料全靠自己记忆的前提下,他花了三个晚自习的时间,撰写完成一万余字的论文。对此,他自嘲说:“这对于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另类。”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在本科研读环境类专业。但他不曾放弃梦想。而今他已收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攻读直博的拟录取通知,往事不堪回首皆都消散,只剩下当年意气风发,年少峥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他也告诫道:“好好学习是前提,兴趣爱好是基础。树立梦想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梦想实现的效用以及梦想实现的概率,进而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 (王冬冬)
晏自立大一时候的专业并不是水工专业,他因为高考分数很不理想,所以并没有被第一志愿的水工专业录取。转专业的初衷基本可以概括为:想弥补高考分数的不足和没被第一志愿录取的遗憾。再加上他自己偏内向的性格,觉得学工科会比较适合,而且河海水工口碑较好,便这么转了。转专业是一次勇敢的决定,这份勇敢却也赢得了回报。
转专业后,良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他诚实地说,水电院的资源很好,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学起来确实不太吃力。给他带来积极影响的老师有很多:水电院的岑威钧老师,是他创训的导师,也是他学术科研的启蒙导师,带他走进了学术科研的大门,教他们做实验,检索论文,看论文,写论文,写报告。还有闫静老师,是一位心灵导师,人非常亲切,温润如玉,一直给予他帮助和鼓励,在他对自己去清华毫无信心的时候,也是闫老师非常笃定地鼓励了他。
很多同学会觉得老师很忙不敢去打扰,他说一开始也是觉得老师们太忙,但后来很多老师告诉他,他们忙是事实,但是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天职,为学生们解疑答惑,能让他们感到光荣和有价值。他补充道,闫静老师就是这种态度,即便是凌晨也还是会回他的邮件。
转专业后取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他为了转专业而做出的努力,付出的代价。
当大二转到水利水电专业后,面对着很多困难和残酷事实。他表示虽然不会因此绝望但也会有暂时的心烦,心烦来自于怕学不好,留下遗憾。虽然课程困难确实很难解决,但是他表示难事都是一步一步,分步骤解决的,尽力找到困境里的最优解。
他主动追求知识提升自己,当有机会参加竞赛时就努力准备并参加。他并没有刻意追求荣誉,但最终,求知心理成就了他。在需要一些“干货”来证明自己时,他并不用害怕焦虑,正所谓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做到了。
当问到怎样看待自己的成就时,他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幽默地说:“我觉得我最大的成是看了不少书而且头发还在,但好像四学期满绩更为人称道。”
关于学习,他告诉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小溪总能汇成江河。他还表示不会担心自己进步得太慢,只要踏实,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当晏自立同学被问到留给学弟学妹们什么建议时,他说最实用的劝诫就是:好好睡觉多吃水果。幽默之余他还是选择用约翰列侬的一个故事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在约翰列侬读书的时候,老师要他们班的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长大以后想成为的人,大家大多写的是,医生,科 学家,歌手……唯有约翰列侬写到:“我想成为幸福的人!”老师听后不解,质疑约翰列侬:“你没听懂我的问题?”但约翰列侬却说,“不,您没听懂我的答案。”
采访结束,他说:“我希望所有的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心里那个幸福的人,每个人幸福的标准不一,请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张珂仪 秦韵 余钰珑)
陈家祺是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15级本科生,以综合成绩第一名保研浙江大学。获得 “国家奖学金”、“严恺奖学金”等15项奖学金,连续三学期满绩,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这些傲人的成绩是陈家祺大学生涯最好的见证,这一项项的荣誉堆砌起他梦想的金字塔,追逐着诗和远方。
“大一刚进校时,我也有过低谷期,那时对很多事物感到新奇,没能适应大学的节奏,”陈家祺笑了笑:“结果在大一时成绩并不理想,还是有点颓丧,我就想,自己怎么可以这样?后来我就慢慢憋住一口气,想着一定要把学习这件事做好,慢慢的成绩就提上来了。”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总有常人看不到的辛酸,上天从不会亏待努力的人。陈家祺对自己要求严格,他会在前一天记下第二天要完成的事情;如果今天还有没完成的任务,他会在睡前给自己预留一定时间去完成。总之,今日事今日毕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我也有为了竞赛和考试通宵熬夜的情况,但这是特殊情况。我一般不熬夜,也是为了次日有好的精神状态去学习。”
就像武侠小说中每位高手都有自己的武功秘籍,每个大神般存在的学霸也有自己的 “独门秘方”,陈家祺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很多人都曾问我学习的窍门,”他笑着回答,“窍门谈不上,或许是因为做一件事情,我就会尽全力去做,专注投入,全身心去做,然后效率就会提高,自然成绩也会慢慢提上去。”在问到平时都是怎么学习这个问题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至关重要的”他强调,“课前的预习会让你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脉络的把控,那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会大大减轻,你的注意力会放在那些你不懂的内容上,这样听课的效率会提高;其次,复习与备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利波特,不同的人方法不同,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很多人正在为考研而揪心时,陈家祺已经保研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大二时我就决定要保研了,”他告诉我们:“我就给自己设定目标,一定要把学习抓紧,这是对自己负责,我想以后能走更宽的路,有更多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开心的就是得到了我研究生导师的青睐,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和我竞争这个名额,但在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中,我的研究生导师选择了我。我觉得平时的学习很重要,你得有一个量的积累,再有一个质的变化,最后再与临时爆发相结合,把每一天都活成高三。”正是由于这种严于律已的精神,他才能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走向自己梦寐的求学之路。
上天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越努力,越幸运。 (邓祥雨 毛志强)
2018年2月26日早上,罗照阳起床后拿起手机,像往常一样登录网站查询论文是否录用,网页显示“WithEditorforDecision”。这个过程自2017年11月投稿开始,罗照阳就一直在重复。对于这个结果,他从一开始的焦急,到现在已经淡定自如。他放下手机,投入到下一篇论文的研究中。当他再次拿起手机时,收到了导师发来的论文接收邮件,网站上论文的状态也变成了“ManuscriptReadyforProduction”。
“那一刻真的很开心。”这个不善言辞的大男孩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是感觉松了一口气,一切尘埃落定的感觉。”
黑色卫衣,蓝色牛仔裤,一双马丁靴,简单干净,典型的理工科男生穿着,笑容里洋溢着活力与青春。这是我们对罗照阳的第一印象。若非提前了解,很难想象出他已经是一名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了。
24岁的罗照阳,是17级港航专业博士生,师从孔俊教授。94年出生的他虽是同届学生中年纪较小的,可他从大二就开始跟随现在的导师———孔俊教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目前已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篇,EI检索会议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2018年,一作的论文《EffectsofUnsaturatedFlowonHillslopeRecessionChar鄄acteristics》发表在国际刊物《WaterResourcesResearch》上,该刊物为水文学领域一区TOP刊物,最新影响因子4.36。同时,已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在申发明专利1项。此外,曾荣获2016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严恺港口、航道及海岸、海洋工程专项奖学金一等奖等多项奖学金。
取得如此多的成绩,这位本科11级的“老学长”却只是羞涩一笑,“还好,还好”是他对自己现阶段成绩的评价。在罗照阳看来,这些荣誉是对过去努力付出的肯定,但这都已成为过去,如果沉迷其中,很可能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他坚信,只有忘记过去,从头开始,才能开拓未来,闯出一片新天地。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为人的谦虚以及对学术的热爱。为什么会有写论文的意向呢?“做着做着就有这个想法了”。因为喜欢,所以一切都顺其自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只是因为喜欢。
“我没想到我会走上读博的道路,”罗照阳坦诚地说道,“刚进大学的时候很懵懂,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有不少迷惘。但是一步步走下来,感觉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明确,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一切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似乎是罗照阳的人生态度。如此“佛系”,却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轨迹。
从本科到博士,罗照阳在河海大学已经度过了7年的时光。7年来,“河海大学”这四个字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学科是全国最好的,在河海,我能够接触到最好的资源;并且我的本科就是在河海完成的,对河海非常熟悉,老师们都很优秀负责;同时河海治学严谨且富有人文底蕴的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我,学校对于学生的科研活动也非常鼓励支持,我相信在河海我能够实现我的梦想。” (张恒 李珂瑶)
2010年,安西月从北向南来到河海大学,一夜奔波再睁眼已是从熟悉到陌生,陌生的南京,初见的大学。炎热的九月,拖着拉杆箱和许多的大一新生一样,他怀揣着对大学的好奇和期待,报道入学,熟悉环境。摆脱高中高压式的的生活节奏,自主性强的大学生活是惊喜也是挑战,安西月尽管也是迷迷糊糊却不是糊糊涂涂。告别高中转身到大学,目标定位很重要,保研、考研、出国或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才有了方向,更有了意义。
很多人怕努力遇不到机遇,安西月说他相信机遇和努力并存,就算努力是苦的,机遇也是甜的,知道先苦后甜的道理,埋头坚持努力,四年很长却也是抬头便是毕业。
像往常那样上课下课吃饭,实际上却是每天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是进步亦是成长。最佳的生活姿态就是像大树,树干当然是符合学生身份的学习,树枝就是各种组织活动,当过班里的学习委员和团支书,和众多干事一起共事为班级服务,为自己积累了很多的工作经验。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是初入“小型社会”———大学的生活必修课。另外,他还是院科协的一员,走近科技,近距离的感受科学的乐趣。当然,或许也是那个时候,让他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以后做科研的选择,当然这些当时的明日之事,无人能预言,但是却又在冥冥之中,显得人生奇妙。命运的安排莫名其妙,而恰恰是这样,让安西月误打误撞选择并也坚持着。
正是安西月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看见困难就怕“认真”二字,亦让我们明白所谓安排更是选择。
安西月多次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但是经历不可以,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只有自己才能知道,正所谓“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然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并且能够完整地走完,简单又不易,无所谓道路崎岖和平坦,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成功总会找到你! (邓淇尹 郭天辰 肖齐贤)
2018年是邓燕在河海度过的第三个春秋,也是她与力学结缘的第三个年头。出于对物理的喜爱,邓燕在报考志愿时便将目光投射向与物理相关的专业;结合父母的建议及自身对河海力学专业的了解,她踏上了在河海力材院的漫漫求学之旅。其间的各类经历,各种小插曲相交织组合,构成了当下邓燕多彩的大学生活。
“不管你选择哪个专业,都会经历一些挫折,熬过一些痛苦。所以我喜欢我的专业,不羡慕别人的专业。”采访伊始,邓燕眨着眼俏皮又不失认真地说出了自己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从不质疑当初的决定,从不羡慕他人,只需用心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学好自己需要学的知识,有所专注,有所坚持。为此,邓燕从最基础的预习开始,课前自觉地抽出时间大致梳理所学,并标注疑难点以便上课有所着重地汲取知识。辅以课后的自主巩固,邓燕的基础在一点一滴中夯实,扎根,为日后参加各类竞赛并脱颖而出设伏。但是,纵使今日的邓燕是众人眼中自带光环的美女学霸,在修炼成此境界的路上,也是荆棘遍布的。期中英语测试不理想,六级考试时遭遇困难,大二时成绩上下浮动,邓燕与河海中的众多学子一样,面临着各类的“拦路虎”,但却总能凭借自律与坚持而将挫折击破,更上一层楼。大二时大量的竞赛充斥了邓燕的生活,使她与部分专业课失之交臂,备考过程也颇为仓促。“我在大二下学期绩点掉的很厉害。后来五一假期,大家都出去玩了,我就回到家学习。”“每天雷达不动地抽出三个小时逼迫自己学习英语,不论专业课有多忙。”“晚上去图书馆学习,和考研的同学一起呆到闭馆熄灯。”镜头前,邓燕娓娓道来,几点笑意,几分羞涩,脸上尽是风轻云淡。眼底的坚毅、执着却如群星,闪闪发光,不知觉地便能把人感染。而这,也是邓燕获得河海大学严恺奖学金、白俄罗斯国际工程力学竞赛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国家优秀奖等多个奖项的不二法则了。此外,秉持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格言,邓燕在其他方面也有所涉猎。闲暇之余,邓燕会下载电子书,阅读二三中篇小说,在寂静的黑夜中与文字进行一场“走心”的约会,厚积,而待他日的勃发。 (徐媛 王尧明)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