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生 命 是 棵 长 满 可 能 的 树


  “不管活到什么岁数,总有太多思索、烦恼和迷惘。一个人如果失去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的完结。”渡边淳一在《失乐园》 中如此写到。
  《被拒绝的 100 天》里演讲者的心路历程让我联想到反复看过许多遍的《肖申克的救赎》和《失乐园》中的这句话。演讲者和影片中的安迪同样经历了生活的失望和困顿,同样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无措,最后又同样收获了生命的自由和救赎。他们改变现状的途径不同,但方向是相同的,那就是:跳出舒适区,保持思考,尝试生命的多种可能。
  所谓舒适区,是一个人在某种心理状态或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中感到舒适的状态或模式。
  在心理舒适区中,人无法获得重塑自己、自我救赎的喜悦,也无需克服内心被拒绝或怕失败的恐惧,日复一日,舒适区中的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在初期,人们也许内心会惶恐会不安,会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自我安慰,长此以往,他们已然无需克服内心的些许不安,因为在情感上,舒适区已经成为他们的依赖和寄托,而现实中,他们已经没有了跳出舒适区的能力和资本。
  可是,舒适区真的舒适吗?我想不是的,充其量只是暂时“舒适”,但不会总是“舒适”。
  当演讲者无忧无虑得在幼儿园过着童年的生活,他不会想到,老师一次善意安排的小惊喜让年幼的他如此窘迫和无助;当安迪潇洒自由的享受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他不会想到,一朝锒铛入狱,他从银行家变为犯罪嫌疑人;当布鲁克斯满怀憧憬的想象着外面的世界,他不会想到,在监狱里受人尊敬的他出狱后无所适从,晚景凄凉。
  看似平凡的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在生命中每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崭新的人或事物,每一个惊喜或意外,都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再出现,他们喜欢出其不意,喜欢让你措手不及。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时刻警醒,不想被动接受,就要主动选择。
  但是,“跳出舒适区,尝试多种可能”,不是一句无关痛痒的口号,更不是一碗无甚营养的鸡汤。
  有人高喊着跳出舒适区,辞职远行,去感受所谓的诗和远方,几个月之后,开始另一份与之前相差无几的工作,继续抱怨着苛刻的上司和微薄的薪水。有人跃跃欲试要跳出舒适区,强迫自己做着之前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每天都要和另一个自己做一个激烈的思想斗争,但当他们真的做了之前不敢做的事,他们也并没有因此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然后时刻想着怎么跳出去,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挑战自己,而不是如何获得持久的快乐和意义。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和布鲁克斯都如愿走出了监狱,但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布鲁克斯在破旧的房间自尽身亡,安迪在蔚蓝的大海上修补着自己的破船,享受着自由的海风。同样在监狱里几十年,安迪却没有被体制化,没有和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这与他坚定的信念是分不开的。他在初入监狱时就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走出去,无论哪种途径。在走出监狱之前,他没有默许自己成为在监狱里混吃等死的普通罪犯,而是一直用内心持久的希望与监狱里的绝望对峙,不断尝试多种可能,救赎别人, 也救赎自己。
  《三体》中说:“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不想被时代抛弃,不想把一天重复过 365 天,不想在无力改变时再尝试改变,不想用所谓的佛系掩盖住内心的不安,就要不断尝试新的有意义的可能,跳出舒适圈是为了让舒适圈更大,不给自己画圈,才会有更广阔的格局,才有更多的可能去探索生命的外延和内涵,获得持久的幸福和意义。
  生命是一场通往梦想的冒险,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17 中医 5 班 于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