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书店时发现了这本罗平汉主编的 《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首先就被它别出心裁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封面古朴素雅,温暖而厚重。从书籍主题来说,讲的是长征故事、长征精神和家国情怀,能用短小的书信展现深厚的长征精神也算是视角独特、另辟蹊径了。读完此书,我在感动之余,提升了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读懂了那个民族存亡时期千千万万长征红军将士对国家、对民族、对亲人那沉甸甸的爱,读懂了红军将士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豪迈情怀和长征精神。
这本由党史专家主编的书,通俗易懂、极具亲切感,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珍贵的书信,像毛泽东致朱绍良、朱德致陈济棠、刘伯承致孙震的信,以及红军当时发布的公告、红军队伍间的联络信等共二十封书信、电文,还通过对书信与长征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认真描述,展示了长征将士的情感经历以及长征的艰苦历程、历史意义。让读者可以把家书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去品读,从热血男儿的沙场绝笔、严父慈母的谆谆嘱托、战场硝烟炮火的记录、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与展望和恋人之间的爱与深情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红军将士,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
为了掌握更多的红军长征的真实历史,我还同时参考阅读了王树增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经典《长征》,它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各个值得纪念的长征大事件。结合着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和时间线索,将散落在长征中的一封封书信串联起来,从细节中更能深刻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
一、长征与长征精神对于“长征”这个历史事件,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历时两年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被后世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具有着举世瞩目的影响。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见证了一段血与火的征程,一场生与死的进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毛主席在长征途中书写的 《七律·长征》,每每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
红军不怕远征难。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红军靠什么突出重围?在两年间,中央红军队伍长驱11省、历经无数场战役和战斗: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红军靠的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靠的是不怕困难,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有86000多人,加上沿途扩招的战士,总数将近十几万人,而到了延安仅剩下6000多人。95%以上的红军战士却永远地留在了长征的征途上,他们用生命之躯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在爬雪山和过草地的过程中,红军的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草根、树皮、一切和牛皮有关的枪带皮带,甚至还把排泄出来没有消化的青稞淘洗过后再煮着吃。这是对红军战士身体和精神的严峻考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战士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披荆斩棘,不屈服不畏惧,勇往直前,铸就了同艰共苦的革命友情,也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每次回顾起长征空前绝后的悲壮行军,就会让沉寂的心激动一次,让精神经历一次洗礼。红军长征,锻炼了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长征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有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才红军能屡屡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一次次的胜利。
二、传承伟大长征精神,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82年后的今天,长征对我们而言是一段已经遥远的历史,哪怕当时最小的才十几岁的红军战士,幸存下来的如今都是耄耋老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历史,忘记为了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先辈,忘记红军的长征精神。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会被抛弃,只会历久弥新。一代代人激情燃烧的接力长征,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长征之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全人类追寻理想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只有坚持理想信念,才能在政治上经得起考验,在作风上抵得住诱惑,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一代的长征路上并不平坦,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跨越,我们国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世界形势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国家的不断挑衅,借贸易战制裁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切,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党员干部,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振奋精神,带动群众去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专题教育活动和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专项活动,也都把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作为重点内容。我们每一位党员,在思想认识上,要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怀揣“四个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理想主义精神,将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同时,要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克难而上,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党的事业必须胜利的信心。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理想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的具体体现和客观标准就是勤勉地为党工作、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这些也是广大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三、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创新,百折不挠我们的学校在经历了38年的发展,升本后也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迈步走在“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征程上。我们也需要传承长征精神,坚定信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从而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如何走好转型之路、如何建设好本科院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是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可以弯道超车,但发展注定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市委、校党委已经为我们学校设定了发展目标,并科学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学校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显著增强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教学科研水平、显著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显著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的“三个跃升”。
为了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学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围绕“以生为本”做好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和服务工作,我们已经在转变工作思路和评价机制;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准、业务水平的建设;提高教科研水平,提升科研项目含金量;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环境,积极参与京豫合作战略,成立郑州中德学院,有效推进“一校五区”建设,高起点建设航空港新校区……假期中,由我省十所高校发起成立了“高等教育信息化2.0建设改革创新联盟”,标志着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学校的内涵提升过程中充满艰难困苦,需要我们传承长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强大精神动力,不能惧怕困难而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努力创新,攻坚克难,去不断赢取新的胜利。
改革很艰难,特别是教育教学的改革,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需要每个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无怨无悔地付出,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成效的,需要漫长的积累后才能达到量变。
以简简单单地上好一堂课为例,首先需要教务、学生、后勤、信息技术、人事、实验室等各个单位的通力合作,提供外部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良好环境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搭好“戏台”。而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换,从“以教师为中心”要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依靠对着PPT照本宣科是行不通了,课堂也会依靠信息技术延伸到教室外,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备好一节课,增加了技术难度、耗费了更多时间和心思。学生的压力也在增加,各种交互、活动、预习与复习,电子学档记录了他的各种学习痕迹,偷懒在老师的眼中变得透明和可量化。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者,每个角色在教学改革中都承受了许多压力,但变革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决定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校要生存要发展,要担当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在不断的改革中坚持和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带领我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也让我明白,我们仍然需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努力践行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学校的发展亦是如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学校每位教职工都能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最大的政治,务实、创新、高效,齐心协力,不断攻克一个个难关,我们学校“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