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能站在讲台上好好上课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记化工生物学院何瑾馨教授 □记者 王宇


何瑾馨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王宇 摄


  他有着34年的教龄,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亦师亦友、相辅而行;他有着“77级”的标签,不管是在上山下乡的广阔天地里,还是在参加高考的日子里,追求进取、努力不辍;他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亲身参与了我国染整学科的建设。他就是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我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方向负责人、轻化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何瑾馨教授。
  勤勉教学,矢志教改1977年10月底,正在崇明长江农场“上山下乡”的何瑾馨得到了恢复高考的“重磅”消息,之后他复习了两个月,和570万怀揣着梦想的青年们一同走进了高考考场。很幸运,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各种机缘,1984年,25岁的何瑾馨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了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任教,一转眼就是34年的光阴。
  1987年,经过3年助教历练的何瑾馨走上讲台,他讲授的第一门课是染料化学,这一教就是31个年头。“一直就想当老师,能站在讲台上好好上课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何老师谈到自己的初心,朴实且真诚。虽然已经工作了30多年,且身兼职务增多、科研任务加重,何老师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
  上课时,何老师着重讲解教学难点或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为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讲授染料化学最新研究成果时,不忘将绿色染整、青山绿水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针对课程化学反应多且难记、应用工艺复杂等难题,何老师综合融入学生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纤维化学与物理等相关知识,承上启下,总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染色的基本原理、反应规律和特点。每学年学生对“染料化学”课程的评教都是“优秀”。
  “编好一本教材是一个老师的本分”。“染料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国内之前的相关教材都不太适合学校本科阶段的教学。在数十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何老师根据学科以及行业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兼顾最新科技发展,编写了“染料化学”这本教材。2011年,该教材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一本教材的背后是何瑾馨默默坚守、矢志教学改革的不懈努力。正如何老师所说,“不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改革,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有收获的。”他先后主持国家级和上海市质量工程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教育不是一个简单出成果的过程,而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这是何瑾馨的育人理念。
  “很多刚入校的同学不适应大学的生活,‘苦’‘迷茫’‘压力大’都是孩子们刚来时的感受,”何老师谈到,“现在的孩子都比较率真,表达直接,这点很好;但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自身发展的考虑,和我们那一代人不太一样。”这30多年,时代在变,学生也是在变,不同的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个人兴趣爱好多样。何老师认为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我一直不赞成的,我比较‘open’喽。”提及教学何老师侃侃而谈,“在学生创造力最旺盛、对探索未知最渴求的阶段,将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0分给他们,鼓励学生自己探索。”何老师喜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兴趣,乐意与学生讨论一些专业问题,从不否定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设计,在不断探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兴趣。
  研究生小赵刚进学校表示对精细化学品合成感兴趣。何老师就“量体裁衣”为他设计培养计划:先安排小赵去一家化学合成公司一边学习有机合成的理论知识,一边学习仪器分析的技能;之后再回到学校开展相转移催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这样的培养理念下,何老师指导的研究生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多位同学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和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完成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数十项。
  在日常生活中,何瑾馨是一个启迪心灵的长者。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总是能及时体察到每名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疏导生活、科研、感情方面遇到的压力和困惑。有学生家里遇到困难时,他也总是及时伸出援手,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支持。每年传统佳节,何老师就会请他的学生来家坐坐;身为上海男人的何老师当然要亲自下厨,与弟子们一起度过难忘时光。
  春华秋实,何老师教过了很多的学生,先后培养了26名博士生、87位硕士生,他所带的研究生毕业后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出色的作用。何老师2013届的博士生、现留校任教的刘保江对记者说:“老师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先做人后做事’,这句话对我影响很;他的育人方式深深影响了我,在我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也要传承何老师的教书育人的精神,践行他的教育理念,做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