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目标浅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务处 周晓莉






  一、我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在二级学院内设立的最基本的教学学术机构。学院可根据学科设置、专业数量、教师规模等实际情况,以二级学科为依据,原则上以单一专业、某一学科下相近专业群或课程群为单位自主设立。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有教研室、实验室(中心)、教学团队等,我校主要是以教研室为主,教研室是我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由二级学院领导。
  我校目前有正式设立的教研室56个,由于新增本科专业的需要,2017年又成立了3个临时教研室。其中,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单位2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单位8个。目前有教研室主任(含代理)5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比8.4%,硕士学位42人,占比71.2%,学士学位12人,占比20.4%;具有正高级职称3人,占比5%,副教授38人,占比64.5%,讲师18人,占比30.5%;40岁以下(含40岁)30人,占比50.8%,40-50岁(含50岁)24人,占比40.7%,50岁以上5人,占比8.5%。教研室主任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见图1-3。
  教研室的职能是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所属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主要职责是协助学院对新开专业进行论证、协调和准备,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审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落实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等。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校、学院工作计划的要求,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安排教师培训等。组织全室人员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考核办法,提出学科考试、考查方案与方法,负责组织命题、统考统改和试卷分析。研究制定科学研究活动计划,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学术交流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实践活动与技能竞赛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提出教研室建设的设想与计划,"双师型"教师培训和引进计划,实事求是的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协助建立教师业务档案。组织教师政治与业务学习。承担本室应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建立和健全各项教学文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立教学档案。检查教师教书育人和教学情况,并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我校教研室的工作制度有:1.例会制度。教研室每两周有一次例会,要求全室人员参加,不得随意更改时间,无故不到者应视为旷工,要有详细的会议记录。2.检查制度。每学期教研室对教师的听课、同行对教师的评价、批改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平时应对教学纪律、教学内容、进度等进行检查。3.总结制度。制定学期教研室工作计划,对教学工作、教学基本建设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内容作出安排,期末对本期的工作写出总结,并向所在二级学院汇报后报教务处。
  目前教研室各项工作在二级学院领导下由教研室主任负责具体实施。教研室主任每学年减免额定教学工作量的30%。
  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升本硬指标的需要,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在了硬件的建设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研室的建设,忽视了其他形式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探索,导致目前教研室及其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研活动开展偏少虽然,学校要求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但是,几乎所有的教研室都没有严格按要求去做。原因是扩招后,生师比严重失调,教师明显不够用,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公共课尤为突出,造成了教研室针对学科专业建设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的活动较少,教研活动为应付检查而走过场的多了,真正按需要进行的教研活动少了,制约了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关注教学改革不够由于现行的职称评定条件,重科研、重论文发表,轻教学,教学在职称评定中只有基本工作量的要求,这种导向必然指挥教师关心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及教材编写等,使得教师没能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造成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精力投入不足。
  (三)集体作用不明显教研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教研室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是没有很好征求教研室成员的意见,造成在执行过程中,部分教师消极对待,对教研活动不感兴趣,也不愿配合教研室的工作,从而影响了整体教研室工作质量。
  (四)教研活动局限性强教研活动仅局限于本教研室,与外校相同专业教研室的联合教研活动几乎没有,甚至和本校、本二级学院的其他教研室之间也很少联合开展教研活动,造成了教师比较闭塞,缺乏学术活力、教学活力和团队优势。使教研室缺乏改变专业方向,甚至发展新专业的能力;缺乏跨学科、交叉学科合作能力;缺乏发展和本校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能力。
  (五)学校管理措施不力学校只是对基层教研室建设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和要求,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教研室主任的待遇对教师没有吸引力,这些都制约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使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建设目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立德树人,牢固树立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针对目前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中明确三个重点,着力解决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执行力,着力完善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凝心聚力、服务教学的作用。
  贯彻四项要求: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抓落实,就是把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把已有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全覆盖,就是坚持一抓到底,抓到每一个教研室,让每个教研室都积极行动起来,每名教师都自觉参与进来。求实效,就是扎扎实实抓几件实事,解决几个突出问题,防止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受欢迎,就是贴近基层需求,回应教师关切,顺应期盼,让基层教学组织真正服务于学科专业发展及教师成长。
  实现五个目标:提升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素质,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执行力,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成员的活力,提升保障水平,提升制度化建设水平。
  四、推进措施(一)加强领导成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组织部、教务处、人事处等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办法。
  (二)建章立制做好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建设,使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使各项工作制度的框架下规范有序地开展。
  (三)保障措施1.人员素质的提高基层教学组织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负责人的素质是关键,在建设中,将通过以下措施提高负责人的素质:一是选拔人品好,业务精的人员;二是做好已聘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2.激励机制到位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报酬待遇,落实考核评价,措施可行,落实到位。
  开展达标创优活动,构建校级、市级、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三级培育体系,在保证所有基层教学组织100%达标的前提下,培育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3.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设立日常运行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提供必要的场地,加强教研活动场所建设,保障各项活动能有效开展。